野华复结实,同在一枝上。
了知色即空,聊作因果相。
野华复结实,同在一枝上。
了知色即空,聊作因果相。
这首诗以“对花果子”为题,由宋代诗人许及之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现象,探讨了“色即是空”的佛教哲学思想,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因果律的概念。
首句“野华复结实,同在一枝上”,描绘了自然界中花朵与果实并存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生命的循环与延续。花朵代表了生命的绽放与美丽,而果实则是生命孕育与结果的象征。这两者在同一枝条上并存,寓意着自然界中生命的不同阶段和形态。
接下来的“了知色即空”,则直接引用了佛教中的重要概念——“色即是空”。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世界的现象,包括花朵、果实等一切可见之物。“空”则意味着这些现象并非永恒不变,而是无常的,它们的存在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这一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
最后一句“聊作因果相”,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因果律思想。在佛教看来,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即每一种结果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这里“聊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因果关系的探讨是出于对自然规律的好奇与思考,并非执着于寻求绝对的答案。这句话暗示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而人类应当从中学习,理解并顺应自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深刻的哲学思考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与宇宙的独到见解。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次对于人生哲理的深思与探索。
出山曾几时,桂露飒已秋。
兴来任两屐,散此默默忧。
岚光近仍灭,鸟语静忽流。
新亭迥临危,急涧循岩陬。
上有独树荫,下有鸣湍幽。
长飙一振荡,俯仰闻飕飗。
平生尘累心,净尽迥此游。
徘徊啸咏发,瞻眺穷林丘。
天寒云已归,山好客自留。
悠然百不知,日月过则休。
人生乐在我,何必遂所求。
炎熇气如焚,块坐惟兀兀。
刘侯惠甘瓜,胸次泻溟渤。
丰肤素浪浮,翠理霜刀刜。
因思少年时,窥园步清樾。
百金酬地主,熟蒂香可揭。
鄙怀须一快,聊效野人龁。
种瓜虽贱工,爱护渠敢忽。
薅芸治其烦,灌溉滋其竭。
自然子母繁,翠蔓相连结。
种瓜诚有道,养民岂无术。
噫余夙昔知,此意未及物。
稚刘于我最多情,此日诗筒不绝声。
孤雁相依真得地,早梅一粲又倾城。
向来兰好知谁许,病后霜林懒独行。
小几清香慰临别,极知了了万缘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