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舒昔未惩,抗疏誓身争。
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
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
荆舒昔未惩,抗疏誓身争。
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
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廌的《挽诗》之四,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情怀和对古代忠臣抗争精神的赞颂。荆舒昔未惩,指的是历史上的忠臣荆轲,其忠诚尚未得到应有的惩罚或认可;抗疏誓身争,则表明诗人对于那些敢于直言不讳、誓死抵抗的古代忠臣有着深深的敬意。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是指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卫鞅,他推行变法遭到强烈反对,但依然坚持改革;桑羊屡请烹,则是比喻那些无畏的忠诚之士,他们即使面临牺牲也毫不犹豫。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是说尽管诗人知道自己的忠言可能不会被采纳,但他依旧选择抛弃虚名和浮华的荣誉。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则表达了诗人对权力中心(三台)的淡然,以及对于那些能够流芳百世的清白品德有着深切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正义以及个人操守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反映出李廌本人的政治理想与个人情怀,是一篇集思古之幽情与忧国之深虑于一体的佳作。
行行数十里,西望一面山。
山峰插天起,新霁豁秋颜。
石危撑上下,藓老皴痕斑。
泉清出涧底,溪流漾几湾。
对此尘心静,惟觉客情閒。
驻车惬幽赏,片云自往还。
村小藏凹里,炊烟出树间。
夕阳冉冉下,新月一钩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