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已过半,只身谁与偕。
得因徵悟道,失在太开怀。
且托山花宿,时从水竹斋。
神回天上活,骨付月中埋。
百岁已过半,只身谁与偕。
得因徵悟道,失在太开怀。
且托山花宿,时从水竹斋。
神回天上活,骨付月中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莘的作品,名为《方壶自咏(其八)》。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隐居生活和精神追求的诗歌。
"百岁已过半,只身谁与偕。"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年迈孤独的境况,只是自己一人,没有伴侣。"百岁"在这里代表很长的时间,而非字面意义上的100岁。诗人通过这种表述,传达出一种生命中期以后的孤独感。
"得因徵悟道,失在太开怀。" 这两句表明诗人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理解生命的真谛,但同时也承认了自己在这过程中的失败和无奈。"得因徵悟道"意味着通过某种方式领悟到生命的道理,而"失在太开怀"则是说虽然如此,仍旧无法做到心胸开阔。
"且托山花宿,时从水竹斋。"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他选择将自己的住所寄托于山间的花丛之中,有时也会在水边的竹林里设立简陋的居所。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依赖。
"神回天上活,骨付月中埋。" 这两句则是诗人的超脱思想。他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够回到天界,与宇宙合一,而身体则归于尘土,让骨骸在明亮的月光下得到安息。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与死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自然界的融入和精神上的追求。
驱车度蓟州,举目瞻晶阳。
东郊举趾者,犁翻块壤黄。
布种虑愆期,望雨予心忙。
是夕宿山寺,微云掩月匡。
霏霏作密雪,铺地二寸强。
京畿曾否沾,中夜频思量。
马兰回法驾,静寄临山庄。
纵云耽习静,民事那可忘。
田盘待晓发,更获喜异常。
入夜复连朝,时雨垂天浆。
今朝过顺义,耕作纷相望。
脉起土含膏,沃若麦抽芒。
谁知往返间,忧喜恰相当。
自慰还自戒,三春日正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