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度蓟州,举目瞻晶阳。
东郊举趾者,犁翻块壤黄。
布种虑愆期,望雨予心忙。
是夕宿山寺,微云掩月匡。
霏霏作密雪,铺地二寸强。
京畿曾否沾,中夜频思量。
马兰回法驾,静寄临山庄。
纵云耽习静,民事那可忘。
田盘待晓发,更获喜异常。
入夜复连朝,时雨垂天浆。
今朝过顺义,耕作纷相望。
脉起土含膏,沃若麦抽芒。
谁知往返间,忧喜恰相当。
自慰还自戒,三春日正长。
驱车度蓟州,举目瞻晶阳。
东郊举趾者,犁翻块壤黄。
布种虑愆期,望雨予心忙。
是夕宿山寺,微云掩月匡。
霏霏作密雪,铺地二寸强。
京畿曾否沾,中夜频思量。
马兰回法驾,静寄临山庄。
纵云耽习静,民事那可忘。
田盘待晓发,更获喜异常。
入夜复连朝,时雨垂天浆。
今朝过顺义,耕作纷相望。
脉起土含膏,沃若麦抽芒。
谁知往返间,忧喜恰相当。
自慰还自戒,三春日正长。
此诗描绘了乾隆皇帝(弘历)一次经过顺义县时所见的春耕景象,展现了农事活动的繁忙与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首句“驱车度蓟州,举目瞻晶阳”描绘了诗人驾车穿越蓟州,抬头望向明亮的阳光,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农事的开始。接着,“东郊举趾者,犁翻块壤黄”描述了农民们在东郊耕地的情景,犁头翻动着黄色的土壤,象征着新一年的希望与努力。
“布种虑愆期,望雨予心忙”表达了农民对播种时间的精心安排以及对雨水的殷切期盼,反映了他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是夕宿山寺,微云掩月匡”则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山寺休息,天空被微云遮蔽,月光被遮挡的宁静景象。
接下来,“霏霏作密雪,铺地二寸强”描述了一场小雪降临,积雪覆盖大地,为土地增添了一层肥沃的保护层。“京畿曾否沾,中夜频思量”表达了诗人对京城周边地区是否也受到这场雪的影响的关心。
“马兰回法驾,静寄临山庄”描绘了皇帝返回行宫的情景,虽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但依然挂念着民间的事务。“纵云耽习静,民事那可忘”强调了即使追求内心的宁静,也不能忘记国家和百姓的事务。
最后,“田盘待晓发,更获喜异常”描述了农民们等待天亮继续耕作,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喜悦。“入夜复连朝,时雨垂天浆”描绘了连续的降雨,如同天降甘露,滋润了大地。“今朝过顺义,耕作纷相望”再次强调了春耕的繁忙景象。“脉起土含膏,沃若麦抽芒”形容了土地肥沃,麦苗茁壮成长。“谁知往返间,忧喜恰相当”表达了诗人对农事活动复杂情感的理解,既有担忧也有喜悦。“自慰还自戒,三春日正长”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与告诫,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关注农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乾隆皇帝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