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东行途中有感》
《东行途中有感》全文
宋 / 汪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一路桃花愁杀人,柳塘茅屋正宜春。

春风不是不相识,不遣春山养病身。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dōngxíngzhōngyǒugǎn
sòng / wāngshēn

táohuāchóushārénliǔtángmáozhèngchūn

chūnfēngshìxiāngshíqiǎnchūnshānyǎngbìngshēn

翻译
沿途的桃花美得让人忧愁,柳塘边的小茅屋正适合春天居住。
春风啊,并非不了解我,但它却不让我在春山中修养身心。
注释
桃花:盛开的桃花,象征美好和春天的气息。
愁杀人:形容桃花之美强烈地引发人的愁思。
柳塘:长满柳树的池塘,常见于乡村景色。
茅屋:简陋的小屋,表现出田园生活的质朴。
春风:温暖的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
不相识:表面上看似不相识,实则春风与人有情感交流。
养病身:修养身心,指在大自然中疗愈心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田园风光图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一路桃花愁杀人”这一句,通过鲜明的意象形容了春天里繁盛的桃花给人带来的无限情愫。这里的“愁杀人”并非字面上的悲伤或痛苦,而是指那种被美景深深打动而无法释怀的情感状态。

接着的“柳塘茅屋正宜春”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间生活场景。柳树随风摇曳,溪流潺潺,小屋茅草覆盖,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恬静美好的春日图画。诗人用“正宜春”来表达这是春天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下两句“春风不是不相识,不遣春山养病身”,则透露出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对春天的深刻理解。春风在这里不仅是季节变化的象征,更是生命力和希望的代表。而“不遣春山养病身”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依恋,以及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的愿望,哪怕是在身体有疾的时候,也希望能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得到疗愈。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外界景物的交响。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诗人与大自然间微妙关系的一次抒写。

作者介绍

汪莘
朝代:宋   字:叔耕   号:柳塘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生辰:1155~1227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猜你喜欢

别高朴庵大令

天涯相对话穷尘,杯酒离筵意较亲。

万里漂摇同是客,一生惆怅不因贫。

从教虾菜能无恙,也为虫沙久怆神。

明发思君向何处,白云洲渚渺无人。

(0)

汲惠泉烹竹垆歌

惠山氿泉天下闻,陆羽品后伯仲分。

中泠江眼固应让,其馀有洌谁能群。

高僧竹垆增韵事,隐使裴公惭后尘。

庄严金碧礼月相,三间茗室清而文。

梅花天竺间红白,濛濛沐雨含奇芬。

平方木几一无有,恰见竹垆妥帖陈。

篾编密致拟周篚,体制古朴规虞敦。

玉乳寒渫早汲绠,明松乾烈旋传薪。

武火已过文火继,蟹眼初泛鱼眼纷。

卢仝七碗漫习习,赵州三瓯休云云。

政和入贡劳致远,卫公置递嫌逞权。

巡跸偶然作清供,听松庵图真迹存。

名流传咏四百载,墨华朱彩犹鲜新。

山僧藏弆奉世宝,视比衣钵犹堪珍。

视比衣钵犹堪珍,后进君子先野人。

(0)

红杏园

渤海经古邑,芳园驻翠辇。

徘徊寻故迹,云昔日华馆。

三雍曾著称,五经亦赖显。

崇构早倾颓,土阶新拓展。

池台取略具,琴书供静遣。

物力毋亟劳,容膝斯已善。

(0)

苏轼墨竹

绝壁离披数叶筠,髯翁作此宿无尘。

莫嫌石瘦根何托,大似棱棱强项人。

(0)

驻跸百泉作·其二

半顷明湖绿竹围,卫诗风景尚依依。

大珠小珠玉盘落,智乐仁乐逸兴飞。

竿线不期鱼受钓,樊笼独惜鹤思归。

巡檐更读前人句,却似韩陵可语稀。

(0)

振衣千仞冈

远迹崇冈立,临风一振衣。

洁身离滓垢,引手接清辉。

物外孤霞侣,天中灏气归。

绕襟空翠合,双袖拂云飞。

衽湿含朝瀣,裾寒带暮霏。

林深从屐入,嶂合似裳围。

士或偕轩冕,心非恋紫绯。

亦如千仞上,高志不相违。

(0)
诗词分类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诗人
黄体芳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