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洗花阶露洗苔,正当新月照经台。
山高岂定留三宿,地好何妨住百回。
胜友世间非苟得,奇峰天际忽飞来。
知君竹里门常闭,不是寻诗总不开。
雨洗花阶露洗苔,正当新月照经台。
山高岂定留三宿,地好何妨住百回。
胜友世间非苟得,奇峰天际忽飞来。
知君竹里门常闭,不是寻诗总不开。
这首清代诗人恒的《答韬庵击竹山房见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首句“雨洗花阶露洗苔”以雨后的清新景象起笔,花阶洁净,苔藓润泽,展现了山居环境的幽雅。次句“正当新月照经台”点明时间,新月映照着佛寺的经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禅意氛围。
接下来,“山高岂定留三宿,地好何妨住百回”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留连忘返之情,暗示了诗人对超脱尘世、隐逸生活的深深喜爱。诗人认为,即使山高路遥,只要有美景,就值得多次停留;即使朋友稀少,只要志同道合,也能成为知己。
“胜友世间非苟得,奇峰天际忽飞来”进一步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自然景色的惊喜,非寻常之交,如奇峰突现,令人欣喜。最后一句“知君竹里门常闭,不是寻诗总不开”则揭示了诗人生活的恬淡与专注,常常闭门谢客,专心于诗文创作,只有真正寻找诗意的人才会敲开他的竹篱小门。
整首诗通过写景抒怀,寓言哲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隐逸生活的独特追求。
宁亲为令子,似舅即贤甥。
别路经花县,还乡入锦城。
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
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
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
言我寒门来,将就衡阳栖。
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
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
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
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
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
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
和颜既已畅,乃肯顾细微。
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
为且极欢情,不醉其无归。
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