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插孤峰压贵池,幽轩占胜敞双扉。
阴生广野千山失,影落空江一雁归。
安得有缘陪社客,更寻何处息尘机。
南来北去无时尽,谁念沧浪可濯衣。
寺插孤峰压贵池,幽轩占胜敞双扉。
阴生广野千山失,影落空江一雁归。
安得有缘陪社客,更寻何处息尘机。
南来北去无时尽,谁念沧浪可濯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寺庙坐落于孤峰之巅,俯瞰着贵池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幽轩”与“双扉”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开阔的空间感。接着,“阴生广野千山失,影落空江一雁归”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广袤的山脉与空寂的江面相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宁静,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流转。
“安得有缘陪社客,更寻何处息尘机”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赏美景,远离尘世喧嚣的心愿。最后,“南来北去无时尽,谁念沧浪可濯衣”则以自然界的永恒运动,反衬出个体生命短暂与追求心灵净化的愿望。
整体而言,此诗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千门万户,听踏歌声遍。
一派笙箫暗尘远,有麝兰通气,罗绮如云,香过处,隐隐红帘尽捲。
闲行南北曲,玉醉花嫣,争簇天街闺蛾转。
更谁家艳质,灯火阑干,蓦地里、夜深重见。
向皓月光中费疑猜,不道是今宵,广寒人现。
七夕相逢,感旧情悽,不减山阳。
当君年弱冠,便期早达,臣时总角,已堕清狂。
记得扬州,莺花三月,多少名流聚此乡。
吾与汝,并追随严父,宴侍壶觞。苍茫泪洒兰缸。
怅无复、前人话夜窗。
更后嗣老矣,都沦贫贱,名心灰甚,岂羡明光。
逆旅霜寒,深更酒热,且拥红炉醉一场。
休重说,恐茫茫旧恨,碧海难量。
草阁新晴,早为我、特陈鸡黍。
问今日、坐中何客,邻家三五。
稚子隔篱呼即应,老人入户欢相语。
喜朝来、好雨正宜田,公忙否。妇与子,晨皆去。
孙亦往,芸瓜瓠。只老妻留止,为供炊煮。
雨又插秧晴打麦,暮还车水朝犁土。
见何曾,四月有閒人,田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