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苍苍山,下有浑浑流。
两崖类筑甬,中道才容辀。
关门密相望,设险非一秋。
借问前代人,屈指嬴与刘。
乃知伯王功,天险参人谋。
百二制六国,一面当诸侯。
东惭洛阳薄,北视朝歌羞。
时平郡国通,官守轻戈矛。
旅程兹出关,怅然为淹留。
上有苍苍山,下有浑浑流。
两崖类筑甬,中道才容辀。
关门密相望,设险非一秋。
借问前代人,屈指嬴与刘。
乃知伯王功,天险参人谋。
百二制六国,一面当诸侯。
东惭洛阳薄,北视朝歌羞。
时平郡国通,官守轻戈矛。
旅程兹出关,怅然为淹留。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壮丽景象和历史的沧桑变迁。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将潼关的地理特征与历史背景融为一体,展现了其作为古代军事要塞的独特魅力。
首句“上有苍苍山,下有浑浑流”描绘了潼关地势险峻,山峦叠嶂,河流蜿蜒的自然景观。接着,“两崖类筑甬,中道才容辀”进一步展示了潼关的地形特点,两旁悬崖峭壁如同人工构筑的甬道,中间的道路仅能容纳车马通行,形象地突出了其险峻与狭窄。
“关门密相望,设险非一秋”则强调了潼关作为关隘的重要性和防御功能,暗示了它在历史上多次抵御外敌入侵的角色。接下来,“借问前代人,屈指嬴与刘”通过询问前人的故事,引出对历史英雄的怀念,表达了对潼关历史地位的尊重和感慨。
“乃知伯王功,天险参人谋”指出潼关之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仅因为其天然的险要地形,更在于人类智慧的巧妙运用。接下来,“百二制六国,一面当诸侯”赞扬了潼关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价值,以及它作为连接诸侯国的枢纽作用。
“东惭洛阳薄,北视朝歌羞”通过对比洛阳和朝歌,进一步强调了潼关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最后,“时平郡国通,官守轻戈矛”描述了和平时期,潼关作为交通要道的繁荣景象,以及官府对武力的放松态度。
“旅程兹出关,怅然为淹留”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开潼关的不舍之情,以及对这段旅程的深深回味。整首诗通过对潼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情感和哲理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