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种对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诗中多次提到“彼都人士”和“彼君子女”,通过他们的装扮、行为来展示一种文明礼序的社会状态。在这里,“都人士”指的是居住在都城的人们,而“君子女”则是对贵族女性的称呼。
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精美,如“狐裘黄黄”形容厚实温暖的皮衣;“台笠缁撮”描绘着复杂精细的发饰;“绸直如发”则是对贵族女性发型的赞美。这些细节都在传递一种生活的优雅和文化的繁荣。
诗人通过这种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丝个人未能亲临其境的遗憾之情,如“我不见兮,我心不说”、“我不见兮,言从之迈”。这里,“不见”并非只是视觉上的缺失,而是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和不易达成。
在最后两句“匪伊垂之,带则有馀。匪伊卷之,发则有旟。”中,诗人用一种反问的方式强调了这种理想状态下的完美无瑕,任何装饰或行为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复,营造出一种既遥远又引人向往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古人浪语笔如椽,何人解把笔题天。
昆崙为笔点海水,青天借作一张纸。
作商猗那周皇矣,廷尉簿正邵夫子。
淳熙圣孝贯三光,题大如天谁敢当。
夫子一洒金玉章,银河吹笙间琳琅。
吉甫奚斯鸿雁行,彼何人哉唐漫郎。
夜来玉虫杂金粟,老夫春寒眠不足。
起来拾得圣孝诗,灯花阿那圣得知。
萧萧淅淅荻花风,惨惨澹澹云物容。
欲雪不雪关得侬,得归未归一莞中。
年华纵留春已换,半生作客今何恨。
夜来飞霰打僧窗,便恐雪真数尺强。
催科不拙亦安出,吾民沥髓不濡骨。
边头犀渠未晏眠,天不雨粟地流钱。
四序各自佳,要不如春时。
何必花与柳,始爱春物熙。
今晨驾言出,从公南山西。
泥软屦自惬,风嫩面不知。
寒草动暖芽,晴山馀雨姿。
水日亦相媚,蹙纹生碎晖。
鸟声岂为我,我听偶自怡。
出门初惮烦,载涂乃忘归。
但令我意适,岂校出处为。
路人见我揖,属我有所思。
我不见其面,信口聊应之。
徐悟恐忤物,欲谢已莫追。
我率或似傲,彼愠独得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