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九州内,莫作帝者民。
民有忠信行,莫非帝者臣。
茫茫九州内,莫作帝者民。
民有忠信行,莫非帝者臣。
这首诗是应璩的《百一诗》中的第十四首,创作于魏晋时期。诗中“茫茫九州内,莫作帝者民”表现了对平等和自由社会的向往,认为在广阔的国土之内,不应该有高高在上的君主,只有普通的人民。“民有忠信行,莫非帝者臣”则表达了即使是普通百姓,如果他们拥有忠诚和正直的品质,也不必然要成为君主的臣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人民的价值和尊严,不仅在于其服从或服务于君主,更在于其自身的品行和行为。
应璩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于个人品德与国家政体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平等、自由和人格尊严的追求。
慨晴江渺渺,乘风下、倚沧浪。
问许大乾坤,金焦两点,曾几兴亡。
平章古人安在,但青山、烟水共微茫。
不道鹭嘲鸥笑,归来鬓已苍苍。垂杨。舞尽斜阳。
双燕语、尽渠忙。黯柔情不管,花深传漏,羽急飞觞。
思量人间如梦,放半分、佯醉半佯狂。
明日海棠犹旧,春风未老秋娘。
斐然偶成章,和者盖凡几。
风骚李杜坛,可望不可至。
而况濂洛徒,每叹吾已已。
岂无愿学心,衰懦鼓不起。
何方有神医,与我三换髓。
道在一唯间,不在落笔驶。
君谈何容易,仆也敢当此。
平生一青灯,事半功则倍。
遗书亦具存,言固不尽意。
勉矣山林人,优哉聊卒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