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毙厩人欲就刑,百年临尽一言生。
赖逢贤相能匡救,仍免吾君播恶声。
马毙厩人欲就刑,百年临尽一言生。
赖逢贤相能匡救,仍免吾君播恶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的紧张氛围和一个明智领导者的英明决策。开篇"马毙厩人欲就刑",用“马毙厩”来形容战鼓已经准备好,士兵们正等待着投入战斗的信号。这是古代战争前夕常见的情景,通过这样的细节,诗人传达了战争迫在眉睫的紧张感。"百年临尽一言生"则表明战争的结果将决定一个朝代或国家的命运,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最后一刻的关键决策。
接下来的两句"赖逢贤相能匡救,仍免吾君播恶声",诗人赞扬了一位智慧的辅政大臣(贤相)能够以其英明的见识和能力挽救危局。"匡"字在这里用得极为精妙,既表达了辅助也含有挽救之意。而"仍免吾君播恶声"则指这位贤相不仅救了国家于危难之中,也避免了国君的不好的名声传播出去。
整首诗通过对即将发生的战争和一位贤明领导者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士兵们面临生死抉择的情景,以及一位智者如何在关键时刻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诗中的语言简练有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深邃内涵和对历史事件的独特感悟。
闲居谁厌僻,门掩汉祠前。
山色夏云映,树阴幽草连。
晴光分渚曲,绿气冒原田。
何日远游罢,高枝已噪蝉。
迟迟云鹤意,奋翅知有期。
三秉纲纪局,累登清白资。
应怀青塘居,蕙草没前墀。
旧月照秋水,废田留故陂。
至今高风在,为君吹桂枝。
昨逢洞庭客,果得故人诗。
何异王内史,来招道林师。
欲携山侣出,难与白云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