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因的作品,名为《越问(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自然山川之美的描绘,表达了对疆土安全的关切和对国家稳固的期望。
“九州皆有山镇兮,职方氏独先会稽。”开篇即以宏大的视野,指出九州(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之一)均有山川作为天然屏障,而职方氏在古代被认为是最早懂得利用地理环境防御边疆的人。
“射祥光于斗分兮,占星纪于天倪。”诗人通过观察星象变化来预测吉凶,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依赖和敬畏之心。
“牵牛炳其初躔兮,届须女之七度。”借用牵牛、织女两颗星宿的距离来形容天地间的广阔,这种宇宙观念在古代文学中颇为常见。
“少阳当其正位兮,为万物之洁齐。”这里少阳可能指的是太阳,即日出时所处的位置,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光明、清净的向往,以及万物之所以能生长发育的原因。
接下来的几句“南控引乎闽粤兮,北连亘乎钜海。日出扶桑之东兮,风行浙河之西。”则描绘了地理环境,其中提及南方的山脉延伸至闽粤,北方的山脉连接到大海,以及太阳在东方升起和风从西方吹来的景象。
“八山蜿其中蟠兮,罗千岩以为鄣。”这里所谓的“八山”可能是指某一地区众多的山峰,而“蜿其中蟠”则形容这些山脉相互缭绕、连绵不绝。
“三江汇而旁注兮,渺万壑以为溪。”通过对三江(未具体指明是哪三个江流)的描述,以及其与众多溪谷的联系,诗人展示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赏。
“洞天㟏岈以连云兮,俯九垠其如芥。”这里通过对山峦之高峻、云雾之缭绕,以及比喻山峰如同芥菜一般细小,以此来表达对自然之伟大和神秘的感受。
“洪涛沸渭以拍天兮,轰三军之鼓鼙。”则是对汹涌澎湃的巨浪声势与战鼓声响相结合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战争气氛的渲染。
“宅卧龙之岧峣兮,蠡城屹其环缭。”这里的“卧龙”可能是指某座山脉的形态,而“蠡城”则可能是一种地理形状,整句描绘了一处雄伟壮丽的地貌。
“带平湖之浩㵿兮,云镜铸而天低。”通过对广阔湖泊和天空中云层如同镜面般的反射,诗人表达了自然景观的美妙与神奇。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一片辽阔地带的描绘,从“辟陵门而四达兮,八风飒其递至。”中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地理位置可能是一处交通要道,而“八风”则形容了自然界中的各种气息。
“飞翼楼而舞空兮,天门沈其可梯。”通过对高耸入云的楼阁和通往天际的阶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触摸神秘的愿望。
“提封方数千里兮,运瓯吴于掌上。”这里则是对疆土范围的描述,以及对国家权力的象征性表述。
“七郡四十馀县兮,归中权之总提。”诗人通过具体的地理行政区划,展示了对国家管理体系的了解和尊重。
“兹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这里所谓的大都会可能是指某一重要城市,而“为九牧之冠冕”则表明这个城市在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
最后,“谅天地之设险兮,他郡宁得而攀跻。”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认为其他郡县是否能够像这样拥有如此险峻的地理优势,从而保障安全。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深厚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出对国家边疆安宁的关切,以及对自然山川之美景的无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