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南凉王,穷兵复黩武。
纵横河湟间,动辄提桴鼓。
好战国必亡,率为西秦虏。
世隔几沧桑,久已骨朽腐。
独此一荒台,岿然历千古。
在昔南凉王,穷兵复黩武。
纵横河湟间,动辄提桴鼓。
好战国必亡,率为西秦虏。
世隔几沧桑,久已骨朽腐。
独此一荒台,岿然历千古。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南凉王的描绘,展现了其穷兵黩武的历史悲剧。开篇“在昔南凉王,穷兵复黩武”,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行为特征,即频繁发动战争,不惜一切手段扩张势力。接着,“纵横河湟间,动辄提桴鼓”进一步描述了南凉王在河湟地区频繁调动军队,进行军事行动的状态,形象地表现了其军事活动的频繁与激烈。
“好战国必亡,率为西秦虏”两句,揭示了南凉王这种好战行为的最终结局——国家灭亡,成为他国的俘虏。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总结,也蕴含着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强调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世隔几沧桑,久已骨朽腐”则将时间的跨度拉长,通过“几沧桑”和“骨朽腐”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无情,暗示了南凉王及其所代表的时代已经远去,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最后,“独此一荒台,岿然历千古”以“荒台”作为收尾,既是对南凉王曾经辉煌一时的遗迹的描写,也是对其最终归于寂寥的象征。这一荒台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后人追忆往昔、反思历史的见证。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战争与和平的哲思,以及对过往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
夜雪忽已收,朝雾未云敛。
策马遵遥堤,永定全势览。
下口欲其畅,浑流利泛滥。
前者叹行墙,一线奚归坎。
无已筹下策,让地稍避险。
中处徙流移,向南听洳渐。
今来阅尾闾,三岁惊荏苒。
舍陆命进舟,恬波春淰淰。
虽逊洪泽阔,微山已不减。
荡漾有馀地,巨浸乃澄澹。
慰兹忧即兹,积高车鉴俨。
补偏斯不无,永逸则岂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