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雨宿仍风餐,蛮溪鬼洞三年还。
丛林龙象老衲死,处处钟鼓空云山。
独闻疏山有尊宿,不减当年矮师叔。
欲求法雨洗蛮烟,正恐斋厨窘炊玉。
道人忽从山中来,要乞上方香饭回。
我方痴坐视屋壁,毛孔要须香七日。
南来雨宿仍风餐,蛮溪鬼洞三年还。
丛林龙象老衲死,处处钟鼓空云山。
独闻疏山有尊宿,不减当年矮师叔。
欲求法雨洗蛮烟,正恐斋厨窘炊玉。
道人忽从山中来,要乞上方香饭回。
我方痴坐视屋壁,毛孔要须香七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释慧空在探访名为“疏山”的地方时的经历与感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历史和宗教的深刻思考。
首句“南来雨宿仍风餐”描绘了僧人释慧空在南方旅行时,面对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只能在野外露宿,以风为餐的艰苦情景。接着,“蛮溪鬼洞三年还”则讲述了他在这片偏远地区度过了三年的时间,经历了许多未知与挑战。
“丛林龙象老衲死,处处钟鼓空云山”两句,通过描述丛林中的高僧相继离世,以及钟鼓声在空旷的山间回荡,营造出一种既悲凉又庄严的氛围,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独闻疏山有尊宿,不减当年矮师叔”提到在探访过程中,释慧空听闻疏山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其威望与当年的矮师叔相当,表达了对这位尊宿的尊敬与期待。
“欲求法雨洗蛮烟,正恐斋厨窘炊玉”则表达了释慧空希望得到佛法的指引,以净化内心的愿望,同时也担心因资源有限而无法满足僧众的饮食需求。
最后,“道人忽从山中来,要乞上方香饭回”描述了道人(可能是指释慧空自己)从山上下来,请求供养的食物,准备返回。而“我方痴坐视屋壁,毛孔要须香七日”则是释慧空在等待食物的过程中,内心静坐,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香气,仿佛连毛孔都吸收了这股香气,表现了他对修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释慧空在旅行与修行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以及对自然、历史和宗教的深刻感悟。
朅予归颇怡,室人交不喜。
童子前致辞,主人何为尔。
昔闻车马喧,盈门结如绮。
今来雀可罗,蓬蒿但荒里。
朱幡引鄙夫,金章粲谁子。
百卉荣悴迁,四运代成纪。
太宰填圜扉,中丞弃东市。
羲旨示凶终,道家明殆止。
伧奴慎勿言,嗟哉吾已矣。
迩日望雨意颇浓,较量不与常年同。
常年自冬逮春夏,不雪不雨愁蕴隆。
去冬三白泽早被,春霖优渥亦屡逢。
比来日日霏细点,每当欲沛驱以风。
譬诸未得奚患失,于将得者患乃丛。
揆之人情率如是,我忧亦在人情中。
岂我春月太适意,或示之戒令忡忡。
我则宜矣民何辜,饼香近口夺腹充。
东郊十日纵可待,南薰五弦望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