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日望雨意颇浓,较量不与常年同。
常年自冬逮春夏,不雪不雨愁蕴隆。
去冬三白泽早被,春霖优渥亦屡逢。
比来日日霏细点,每当欲沛驱以风。
譬诸未得奚患失,于将得者患乃丛。
揆之人情率如是,我忧亦在人情中。
岂我春月太适意,或示之戒令忡忡。
我则宜矣民何辜,饼香近口夺腹充。
东郊十日纵可待,南薰五弦望莫穷。
迩日望雨意颇浓,较量不与常年同。
常年自冬逮春夏,不雪不雨愁蕴隆。
去冬三白泽早被,春霖优渥亦屡逢。
比来日日霏细点,每当欲沛驱以风。
譬诸未得奚患失,于将得者患乃丛。
揆之人情率如是,我忧亦在人情中。
岂我春月太适意,或示之戒令忡忡。
我则宜矣民何辜,饼香近口夺腹充。
东郊十日纵可待,南薰五弦望莫穷。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近期天气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诗中提到近期的雨水情况与往年有所不同,从冬季到春夏季节,既无雪也无雨,让人感到忧虑。然而,去年冬天降雪较多,春天又多雨,这使得近期每日都有细微的雨点飘落,但似乎总无法达到充沛的程度。诗人以比喻的手法,将这种现象类比为“未得”与“失”的循环,暗示着某种预兆或警示。
接着,诗人深入探讨了人情世故,指出人们往往在即将得到时反而担忧失去,这种心态普遍存在于人类情感之中。他进一步反思,是否因为春天过于舒适,大自然以此作为警示,提醒人们保持警惕。诗人表达了对民众无辜遭受可能不利影响的担忧,担心美食的诱惑(“饼香近口夺腹充”)会使人忽视更长远的利益。
最后,诗人寄希望于未来的天气转变,期待东郊的十日晴朗和南风的吹拂,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尽管过程可能充满挑战。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公不登台省,犹宜立内朝。
如何百里县,更以一身遥。
俗悍须宽理,年丰在政调。
清秋送卓茂,目断马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