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者遽宜休,如此诗书未白头。
舍棹灯明烟雨里,居人那识在原愁。
人生何者遽宜休,如此诗书未白头。
舍棹灯明烟雨里,居人那识在原愁。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学问的深刻思考。"人生何者遽宜休"一句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的无常与短暂时,不禁发出人生何须过早地放弃追求的心声。紧接着"如此诗书未白头"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即使到了白发老来,也不愿放下手中的笔墨。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舍棹灯明烟雨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有些许忧郁的情景。"舍棹"指的是船舱,而“灯明”则是室内的温暖与光亮,与外面的“烟雨”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诗人在外界变化无常中寻找的一份宁静。最后一句“居人那识在原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和人们的困惑,以及内心深处的忧思。在这里,“居人”指的是普通民众,而“那识”则是疑问,表现出诗人对他们是否能理解自己内心的忧虑与苦恼。
整首诗通过对比光明与暗淡、宁静与喧嚣,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以及对知识和文学追求不渝的执着。
与客携壶,梅花过了,夜来风雨。
幽禽自语。
啄香心、度墙去。
春衣都是柔荑翦,尚沾惹、残茸半缕。
怅玉钿似扫,朱门深闭,再见无路。
凝伫。
曾游处。
但系马垂杨,认郎鹦鹉。
扬州梦觉,彩云飞过何许。
多情须倩梁间燕,问吟袖、弓腰在否。
怎知道,误了人,年少自恁虚度。
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两绸缪。
料得吟鸾夜夜愁。
云曰归欤。
纵垂天曳曳,终反衡庐。
扬州十年一梦,免仰差殊。
秦碑越殿,悔旧游、作计全疏。
分付与、高怀老尹,管弦丝竹宁无。
知公爱山入剡,若南寻李白,问讯何如。
年年雁飞波上,愁亦关予。
临皋领客,向月边、携酒携鲈。
今但借、秋风一榻,公歌我亦能书。
一顾倾吴。
苎萝人不见,烟杳重湖。
当时事如对弈,此亦天乎。
大夫仙去,笑人间、千古须臾。
有倦客、扁舟夜泛,犹疑水鸟相呼。
秦山对楼自绿,怕越王故垒,时下樵苏。
只今倚阑一笑,然则非欤。
小丛解唱,倩松风、为我吹竽。
更坐待、千岩月落,城头眇眇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