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江上苇,夏老丛已深。
悠悠文王死,常惧牛羊侵。
迁根横污池,慰我江湖心。
清风日夕过,白鹭时见临。
疏响拂琴瑟,绿华旷衣襟。
处卑节不改,习静情足钦。
炎晖已堪爱,秋景坐可寻。
愿及搆明堂,甘心辞故林。
萧萧江上苇,夏老丛已深。
悠悠文王死,常惧牛羊侵。
迁根横污池,慰我江湖心。
清风日夕过,白鹭时见临。
疏响拂琴瑟,绿华旷衣襟。
处卑节不改,习静情足钦。
炎晖已堪爱,秋景坐可寻。
愿及搆明堂,甘心辞故林。
这首诗《移苇》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描绘移种芦苇的过程与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首句“萧萧江上苇”,以芦苇的萧瑟之声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暗示了芦苇生长环境的辽阔与自然之美。接着,“夏老丛已深”一句,点明了芦苇生长的时间与环境特点,表现出其生命力的顽强和岁月的流转。
“悠悠文王死,常惧牛羊侵”两句,借古喻今,将芦苇的生长与历史人物文王的去世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珍惜与对破坏自然行为的担忧。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文王的去世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牛羊的侵扰则代表了对自然的破坏。
“迁根横污池,慰我江湖心”两句,诗人通过移种芦苇的动作,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芦苇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虽然环境有所改变,但其坚韧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适应性,让诗人感到心灵得到了慰藉。
接下来,“清风日夕过,白鹭时见临”描绘了一幅清风徐来、白鹭飞翔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疏响拂琴瑟,绿华旷衣襟”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芦苇的轻柔摇曳仿佛在拂动琴瑟,绿叶的广阔与生机让诗人的胸怀得以开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
“处卑节不改,习静情足钦”两句,诗人通过芦苇即使处于低洼之地也保持节操不变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崇尚。
最后,“炎晖已堪爱,秋景坐可寻”两句,诗人对夏日的热烈与秋天的宁静都表示了喜爱,体现了他对自然四季变化的欣赏与接纳。
“愿及搆明堂,甘心辞故林”则是诗人的愿望与决心,希望能在建设美好的殿堂之时,愿意放弃熟悉的故林,展现出诗人对理想与责任的追求,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与投入。
综上所述,《移苇》一诗通过对芦苇生长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理想与责任的独特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