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何人到,喧呼江上村。
发仓逢谒者,图绘得监门。
已到颠危极,犹蕲覆露恩。
刍尧如可献,民瘼尽堪论。
薄暮何人到,喧呼江上村。
发仓逢谒者,图绘得监门。
已到颠危极,犹蕲覆露恩。
刍尧如可献,民瘼尽堪论。
这首清代诗人金德嘉的《薄暮》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江边村落的宁静画面。首句“薄暮何人到”以疑问起笔,暗示了此时的江村并不热闹,只有稀疏的人影。接着,“喧呼江上村”通过“喧呼”二字,反衬出村庄的静谧,可能只有些微的渔歌或农事声息。
“发仓逢谒者,图绘得监门”两句,通过“发仓”和“图绘”两个动作,暗示了诗人可能在观察或经历官府的施舍活动,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遇见了前来领取粮食的贫民,也看到了官府的管理机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已到颠危极,犹蕲覆露恩”进一步揭示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即使到了最为困苦的地步,他们仍期盼着政府的救助,如同露水般短暂而珍贵的恩惠。
最后两句“刍尧如可献,民瘼尽堪论”,诗人表达了如果有机会,他愿意将这些所见所闻,包括底层人民的疾苦,向更高层反映,希望能引起关注,解决民众的苦难。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公正治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