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猎关西纣猎东,纣怜崇虎弃非熊。
危邦自谓多麟凤,肯把王纲取钓翁。
昌猎关西纣猎东,纣怜崇虎弃非熊。
危邦自谓多麟凤,肯把王纲取钓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生活情景。开篇“昌猎关西纣猎东,纣怜崇虎弃非熊”两句,通过对猎狩活动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的亲近感和野性生活的向往。“昌猎”意指猎狩之盛,“关西纣猎东”则是在说猎狩的场景从关西延伸到关东,显示出一片广阔的猎地。接着“纣怜崇虎弃非熊”一句中,“纣怜”可能是对猎物的怜悯之情,而“崇虎弃非熊”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正勇猛猎物(如老虎)的尊重,同时也显示出一种不屑于捕杀平庸猎物(如熊)的超然态度。
诗歌的后半部分“危邦自谓多麟凤,肯把王纲取钓翁”则转向了对世俗权势的批判与超脱。这里的“危邦”指的是动荡不安的国家或朝代,“自谓多麟凤”表达了一种讽刺之意,即那些统治者自认为自己的国度繁荣昌盛,充满了祥瑞之物(如麒麟、凤凰)。而“肯把王纲取钓翁”则是说作者愿意放弃世间的权势和名利,转而选择像隐者那样以钓鱼为乐的简单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猎狩生活的描绘和对世俗权势的批判,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与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物质享受与社会地位的超然。这种思想情感与古代文人隐逸的传统相呼应,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一种审美取向和生活态度。
海内洞天三十六,盘薄灵胚横地轴。
星分婺野金争华,钟脉坡陀亘天目。
蜿蜒峰头三百里,芙蓉一片空中起。
翠荫俄从松顶飞,滩声每到泉根止。
泉影松光锁洞门,氤氲元气无朝昏。
青斿绀节真人仗,瑶草琪花玉女魂。
孝标堂里云无数,初平石畔烟常护。
彷佛桃源见去舟,须臾樵径迷归路。
归路千山杳蔼中,咄嗟双驭凌天风。
仙台神理岂终閟,毛发或与精灵通。
洞天仙吏南宫后,袖底嵯岈今在否。
山灵咫尺妒烟霞,排空应见龙蛇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