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冈复叠树萧森,转眼长云度岭阴。
诗思折于盘涧路,劳人多似集田禽。
地曾经战常难垦,山不知名反耐寻。
旧说芜蒌多产处,斜阳蔓草自然深。
平冈复叠树萧森,转眼长云度岭阴。
诗思折于盘涧路,劳人多似集田禽。
地曾经战常难垦,山不知名反耐寻。
旧说芜蒌多产处,斜阳蔓草自然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芜湖出发时所见的山川景色与内心感受。首句“平冈复叠树萧森”,以平缓的山丘和茂密的树林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接着,“转眼长云度岭阴”一句,通过云雾的流动,展现了山岭的起伏与变化,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与不可预测。
“诗思折于盘涧路,劳人多似集田禽。”这两句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活动巧妙结合,盘旋曲折的山涧小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而忙碌的人们则如同聚集在田野中的鸟雀,各自忙碌着自己的生活。这里不仅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也蕴含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
“地曾经战常难垦,山不知名反耐寻。”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曾经遭受战争破坏的土地难以恢复,而那些不知名的小山却依然吸引着人们去探索与发现。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
最后,“旧说芜蒌多产处,斜阳蔓草自然深。”诗人引用了关于芜蒌(一种植物)生长的地方,暗示了这片土地的丰富与生命力。斜阳下的蔓草更加深了这种自然景象的生动与神秘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黄景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解说澄湖上,高斋拟石渠。
九州分职贡,万户入图书。
常侍传符后,郎官对草余。
绨缃随处满,人吏此中疏。
积水神龙泽,青莲太一居。
鸟啼喧静院,云暖护幽墟。
式重思周典,先收忆汉初。
不知供事日,仰止意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