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孙吉父登第二首·其二》
《和孙吉父登第二首·其二》全文
宋 / 袁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生平心事渺无涯,老去情悰岂复嘉。

便合扁舟归故隐,却寻小圃种幽花。

痴儿侥倖居前列,朴学流传本故家。

第一不宜贪显宦,更烦师友护兰芽。

(0)
翻译
一生的心事广阔无边,随着年老情感不再美好。
应该驾着小船回归隐居之地,寻找小花园种植幽香的花朵。
我这个痴儿侥幸位列前排,朴实的学术源于古老的家族传承。
首先不应贪恋显赫官职,更需师友呵护如兰花般娇嫩的成长。
注释
生平:一生。
心事:心中的忧虑或想法。
渺无涯:广大无边,形容心情复杂深远。
老去:年老。
情悰:心情,情绪。
岂复嘉:哪里还能美好。
扁舟:小船。
归故隐:回归隐居的生活。
小圃:小花园。
幽花:清雅的花朵。
痴儿:自谦之词,指自己。
前列:前面的位置,这里可能指学术地位。
朴学:朴实的学问,不追求华丽的学问。
故家:古老的家族。
不宜:不应该。
贪显宦:过分追求显赫的官职。
更烦:更需要。
师友:老师和朋友。
护兰芽:呵护初生的才智,比喻培养后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燮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晚景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生平心事渺无涯"揭示了诗人一生的思绪纷繁复杂,难以言尽。"老去情悰岂复嘉"则感叹随着年岁的增长,心境不再如年轻时那般愉悦。

"便合扁舟归故隐"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过上隐居生活的心愿,扁舟归隐象征着摆脱尘世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却寻小圃种幽花"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理想中的生活状态,种植花草,享受田园之乐。

"痴儿侥倖居前列"可能是指自己在学问上的成就,但诗人自谦为"痴儿",带有自嘲之意,表示这些成就并非理所当然。"朴学流传本故家"则强调自己家族传承的朴实学风,对学术有着深厚的根基。

最后两句"第一不宜贪显宦,更烦师友护兰芽"点明了诗人的价值观,认为不应过于追求显赫的官职,而应珍惜师友情谊,如同呵护兰花幼苗一般,保持谦逊和对知识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和学术的精神风貌,以及对晚年生活的深沉思考。

作者介绍

袁燮
朝代:宋

(1144—1224)庆元府鄞县人,字和叔,号絜斋。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进士。调江阴尉。浙西大饥,前往赈恤有方。宁宗即位,为太学正。庆元党禁起,以论去。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郎官、国子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丞相史弥远争议和事,被劾罢。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卒谥正献。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
猜你喜欢

义利吟

意不若义,义不若利。利之使人,能忘生死。

利不若义,义不若意。意之使人,能动天地。

(0)

思郑州陈知默因感其化去不得一识面

美物须绝代,异人须不世。

造化生得成,谅亦非容易。

旷世耳可闻,同时目能视。

陈子同时人,奈何闻诸耳。

(0)

依韵和王安之少卿六老诗仍见率成七首·其三

六翁谁让少年场,老不羞人任意狂。

同向静中观物动,共于闲处看人忙。

天心月满蟾蜍动,水面风微菡萏香。

肯信人间有忧事,新醅正熟景初凉。

(0)

为客吟·其四

忽忆太原为客日,经秋纵酒未成归。

远山近水都成恨,高阁斜阳尽是悲。

年少不禁花到眼,情多唯只泪沾衣。

如今老向洛城里,更没这般愁到眉。

(0)

首尾吟·其一一五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凭式时。

乱法奈何非独古,措刑安得见于兹。

当时既有少正卯,今日宁无孔仲尼。

时世不同人一也,尧夫非是爱吟诗。

(0)

首尾吟·其八十三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恨月时。

见说天长在甚处,照教人老待奚为。

婵娟东面才如鉴,屈曲西边却似眉。

由此遂多悲与喜,尧夫非是爱吟诗。

(0)
诗词分类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诗人
邓缵先 邵元冲 南怀瑾 李根源 张其锽 李四光 陈布雷 任援道 陶博吾 顾学颉 陈迩冬 吴梅 仇亮 王冷斋 陈衡恪 邱清泉 陈柱 姜忠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