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琼花,二分明月,扬州自古佳丽。
杜牧曾游,何郎不再,试问风流谁继。
才子飘零尽,还喜得、词编玳瑁,知音千古寥寥,能识高山流水。
念我朱颜易老,奈江梦少花,洒笔成泪。
浪许金荃,羞称玉树,何处更将愁讳。
从此然脂夜,免冻了、春纤十指。
虞生不恨,相逢竟须沉醉。
一树琼花,二分明月,扬州自古佳丽。
杜牧曾游,何郎不再,试问风流谁继。
才子飘零尽,还喜得、词编玳瑁,知音千古寥寥,能识高山流水。
念我朱颜易老,奈江梦少花,洒笔成泪。
浪许金荃,羞称玉树,何处更将愁讳。
从此然脂夜,免冻了、春纤十指。
虞生不恨,相逢竟须沉醉。
这首《探春慢》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词人沈谦所作,借以表达对扬州风物人情的深情回忆与感慨。开篇“一树琼花,二分明月”,以扬州的自然美景入题,琼花象征着扬州的美丽与繁华,二分明月则寓意扬州的诗意与浪漫。接下来“杜牧曾游,何郎不再”,引用历史人物杜牧和何逊的典故,表达了对扬州往昔文人墨客风流才情的怀念,同时也暗含了对今日才子飘零的感慨。
“试问风流谁继”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后继无人的忧虑。接着“还喜得、词编玳瑁,知音千古寥寥”,虽是喜中有忧,但仍然欣慰于还有词编玳瑁(一种珍贵的材料,此处比喻珍贵的文学作品)留存,以及知音虽稀但仍存在,体现了词人对文学价值的珍视和对友情的渴望。
“念我朱颜易老,奈江梦少花,洒笔成泪”三句,以个人的衰老感伤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最后“浪许金荃,羞称玉树,何处更将愁讳”,通过对比金荃(一种香草,常用于比喻美好的事物)和玉树(比喻杰出的人物),表达了对才华横溢之士的向往与敬仰,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哀愁。
“从此然脂夜,免冻了、春纤十指”,意味着在未来的夜晚,词人将点燃蜡烛,用手指轻轻触碰,避免寒冷侵袭,暗喻在文学创作中寻求温暖与灵感。最后一句“虞生不恨,相逢竟须沉醉”,表达了即使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也愿意在文学创作中寻找慰藉,与知音相逢时,选择以醉酒的方式释放情感,体现出词人对文学与友谊的深厚情感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扬州景致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词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才华与友情的珍视,以及在现实困境中的乐观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