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楼前百和香,伊川曲谱教宁王。
朝元阁在含秋雨,天宝泉温带夕阳。
灞水滔滔人共渡,秦坑落落草空荒。
前朝旧事知多少,都付邯郸梦一场。
花萼楼前百和香,伊川曲谱教宁王。
朝元阁在含秋雨,天宝泉温带夕阳。
灞水滔滔人共渡,秦坑落落草空荒。
前朝旧事知多少,都付邯郸梦一场。
这首诗描绘了骊山的历史遗迹与沧桑变迁,充满了对过往繁华与现实荒凉的对比感慨。首句“花萼楼前百和香”,以花香渲染出昔日的繁华景象,花萼楼作为背景,暗示了这里曾是歌舞升平之地。接着,“伊川曲谱教宁王”一句,通过讲述音乐教育的故事,进一步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朝元阁在含秋雨,天宝泉温带夕阳”两句,将视线转向朝元阁与天宝泉,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喻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更迭。朝元阁在秋雨中显得格外寂寥,天宝泉在夕阳下依然温暖,这样的对比,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当下现状的无奈。
“灞水滔滔人共渡,秦坑落落草空荒”则将视角拉至更为广阔的时空,灞水依旧流淌,见证着人间的来来往往;而秦坑(指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则在岁月的侵蚀下,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象征着历史的沉没与遗忘。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最后,“前朝旧事知多少,都付邯郸梦一场”总结全诗,将所有历史的辉煌与衰败归结为一场梦,既是对过往的感慨,也是对现实的反思。整个诗篇通过对骊山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之间关系的独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