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坐韬光,观海穷境远。
今日登高峰,韬光又平坦。
以此识万理,进界无止满。
徒爱境致幽,辄复纡画䍐。
岚翠度重重,径险遵踠踠。
山鸟及山花,夹道纷不断。
松翻绿云涛,竹带碧琅粉。
不历百磴艰,安知十里近。
山僧纵惯经,和南笑而莞。
前日坐韬光,观海穷境远。
今日登高峰,韬光又平坦。
以此识万理,进界无止满。
徒爱境致幽,辄复纡画䍐。
岚翠度重重,径险遵踠踠。
山鸟及山花,夹道纷不断。
松翻绿云涛,竹带碧琅粉。
不历百磴艰,安知十里近。
山僧纵惯经,和南笑而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韬光到登高,再由高处回望韬光的过程,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换与心境的起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海”、“高峰”、“岚翠”、“山鸟”、“山花”、“绿云涛”、“碧琅粉”等,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山林间的美丽画卷。
首句“前日坐韬光,观海穷境远”,诗人回忆起前日静坐于韬光之所,远眺大海,感受到视野的尽头是无限的广阔。接着,“今日登高峰,韬光又平坦”,描述了今日登高后,回望韬光时的景象变得开阔平缓,暗示着视角的转变带来了新的认知体验。
“以此识万理,进界无止满”,诗人通过这次经历,领悟到了万物的道理,认识到境界的提升是没有尽头的。接下来的“徒爱境致幽,辄复纡画䍐”,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但同时也意识到这种喜爱可能会带来束缚。
“岚翠度重重,径险遵踠踠”,描绘了山间雾气缭绕、路径崎岖的景象,体现了自然环境的险峻与神秘。随后,“山鸟及山花,夹道纷不断”,山中的生灵与花朵在道路两旁繁盛生长,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松翻绿云涛,竹带碧琅粉”,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松树与竹子,它们仿佛在云涛中翻滚,竹叶则如同碧玉般的粉末,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
“不历百磴艰,安知十里近”,通过这一句,诗人强调了只有经历了艰难的攀登,才能真正体会到距离的短促与亲近。最后,“山僧纵惯经,和南笑而莞”,以山僧的淡定与微笑,结束全诗,寓意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才是永恒的宝藏。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细腻,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引导读者在自然与心灵的双重探索中寻找真我与智慧。
快读萍渔稿。问君家、当年笛谱,赏音多少。
百尺楼头明月满,缘底泪痕双照。
料别恨、天涯曾抱。
却美清才兼福慧,有声声、琴瑟赓同调。
馀韵歇,画梁绕。论交两世苔岑好。
怕重提、东华联巷,雪泥留爪。
卅载沧桑增感触,知否杜鹃啼老。
奈老尚、风尘潦倒。
倘念故人犹有子,勉循良、最待三年报。
应许夸,阿翁灶。
童山寂历,有神仙窟宅。鬼斧何年巨灵劈。
呀然开辟处、天壤中宽,深无极,直下鸿濛千尺。
炬光迷近远,线缕萦盘,侧厂飞梁度空碧。
出鸟道枝撑,迎面峥嵘,愁颠坠、低头踞蹐。
问丹灶、玉堂白云封,只怪石嵯峨,张公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