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鬟早岁断金刀,戒律曾持五百条。
台上灯红莲叶密,眉间毫白黛痕销。
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
清净高楼松桧寺,世雄翻愧自低腰。
云鬟早岁断金刀,戒律曾持五百条。
台上灯红莲叶密,眉间毫白黛痕销。
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
清净高楼松桧寺,世雄翻愧自低腰。
诗人通过云鬟早岁断金刀,戒律曾持五百条,一开篇就展现了尼姑严谨的修行态度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台上灯红莲叶密,眉间毫白黛痕销"则描绘出一幅温馨而神圣的图景,尼姑在莲花盛开的夜晚,灯火通明之中修行,时间的流逝仅在微小的眉间细发和消失的眉黛上有所体现。诗人接着以"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展现了尼姑心中的佛国净土,是用银色织就的地面,以及通过绘画表现出的仙境般的王城雪景。
最后两句"清净高楼松桧寺,世雄翻愧自低腰"则表达了诗人对尼姑所居寺庙的赞美,这里的环境清净,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自己未能达到尼姑那般高洁境界的自我反省和谦卑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尼姑的修行生活和她内心的平静与坚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个人修为上的自我追求。
我有荒庐,才半亩、傍池渔舍。
门插柳、拟陶自命,也称林下。
夏日篱边开木槿,蚕时邻圃分桑柘。
到荷汀、六月晓风凉,来虚榭。鳌已钓,雕曾射。
东观史,凌烟画。才勾消一笔,来投村社。
故里春秋期共醉,戏场袍笏终须罢。
试从今、踏破镜湖天,官家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