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飙起沙飞扬,天上白日为昏黄。
城中沙尘入户牖,须臾几案堆如霜。
人面咫尺不可辨,视若鬼蜮渐茫茫。
始知人世有奇变,霎时明灭成沧桑。
三日两日不见息,风声瑟瑟人凄凉。
夜半月影忽东上,恍如白昼日重光。
不识大风归何处,天公还我云汉章。
呜呼人心变幻不可测,因风吹火时诪张。
安及天公长鉴此,不使肆口声如簧。
大风飙起沙飞扬,天上白日为昏黄。
城中沙尘入户牖,须臾几案堆如霜。
人面咫尺不可辨,视若鬼蜮渐茫茫。
始知人世有奇变,霎时明灭成沧桑。
三日两日不见息,风声瑟瑟人凄凉。
夜半月影忽东上,恍如白昼日重光。
不识大风归何处,天公还我云汉章。
呜呼人心变幻不可测,因风吹火时诪张。
安及天公长鉴此,不使肆口声如簧。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自然界的狂暴与人类社会的变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开篇“大风飙起沙飞扬,天上白日为昏黄”,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描绘了风暴的猛烈,沙尘蔽日,连太阳都失去了光芒,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恐怖的氛围。接着,“城中沙尘入户牖,须臾几案堆如霜”进一步渲染了风暴的威力,沙尘不仅侵入城市,连室内也堆积如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风暴的肆虐。
“人面咫尺不可辨,视若鬼蜮渐茫茫”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风暴中人的视线受阻,仿佛置身于幽暗的鬼域之中,难以分辨周围的事物,突出了风暴的恐怖与混乱。接下来,“始知人世有奇变,霎时明灭成沧桑”揭示了风暴不仅改变自然环境,也象征着人生世事的无常与变化,暗示了风暴后世界的巨大变迁。
“三日两日不见息,风声瑟瑟人凄凉”描述了风暴持续的时间之长,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长时间的痛苦与不安。最后,“夜半月影忽东上,恍如白昼日重光”描绘了风暴过后,月亮升起,仿佛带来了新的光明,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不识大风归何处,天公还我云汉章”表达了对风暴来源的疑问,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同时,也暗示了风暴终将过去,天空会恢复宁静,云彩重新排列。
“呜呼人心变幻不可测,因风吹火时诪张”则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指出人心的复杂与多变,如同风暴中的火焰,时而炽烈,时而微弱,难以预测。
“安及天公长鉴此,不使肆口声如簧”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希望天公能长久地观察并理解这些现象,避免人类过度放纵言语,引发不必要的纷争。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风暴的自然力量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之间的对比与交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
春夜红蕤枕,怪宾鸿月底,哀鸣如昨。
惹青衫泪甚时乾,引红闺睡何曾著。
记得当初,楚天烟水,碧湘楼阁。
搀玉轸,和金徽,自分西风冷落。
一霎年光,又逢春社,万里乡心作。
忆淼淼萧关,茫茫沙漠。故园归欤行乐。
花柳江南,尽让他、莺啼燕掠。
一分月色。照绮窗斗影,娟娟清绝。
缟袂初逢,绿萼仙人似相识。
回首乡关旧梦,浑难问、南枝消息。
看一树、瘦影横斜,寒素谢雕饰。残雪。伴孤洁。
正卷幔忽惊,竹外琼积。几回暗惜。
玉质冰姿漫轻摘。
多少嫣红姹紫,更莫妒、天然风骨。
应好护、开遍也,休教狼藉。
才思如云,风情似水,天生一种飘萧。
况得逢佳偶,共奏灵璈。
惆怅子等仙去,重伴取、弄玉吹箫。
堪夸是、才俱道蕴,学并班昭。
寥寥抚今溯古,有几个人儿,得似伊曹。
羡倡予和汝,艳福能消。
岂比寻常儿女,只解把、粉弄脂调。
神仙侣、抽书擘笺,别具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