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堂雨滴声,作者难酬对。
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
会不会,南山北山转滂霈。
虚堂雨滴声,作者难酬对。
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
会不会,南山北山转滂霈。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重显所作的《颂一百则》第四十七首。诗中以“虚堂雨滴声”起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空灵的场景,雨点轻轻敲击着寂静的屋檐,声音虽小,却在静谧中显得格外清晰。接下来,诗人通过“作者难酬对”表达出对于这自然之声难以用文字完全捕捉和回应的感慨,暗示了语言文字在面对大自然的宏大与微妙时的局限性。
诗人进一步思考,即使试图将自己融入这雨声之中,认为自己曾经领悟过这流动的韵律,但又自谦地表示“依前还不会”,承认自己的理解仍有不足。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体现了禅宗的谦逊和对自然的敬畏。
最后两句“会不会,南山北山转滂霈”则宕开一笔,由个人的感受转向更广阔的自然景象,南山北山的雨水渐趋充沛,象征着自然之力的浩渺无边,也寓言了人生的无常和宇宙的广大。整首诗以雨声为引,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认知的局限,富有哲理。
荡舟缘西溪,风物始虚爽。
忽得通真岩,众喜得奇赏。
石壁倒千仞,洪涛漱中广。
通天贯灵窍,云气恣来往。
玉髓堕阴滴,莲花抱烟长。
居然神仙窟,所愧系尘鞅。
缅怀柳愚溪,千载寄幽想。
其人虽已没,精华尚星朗。
愿言作新亭,延此烟月党。
今古两悠悠,江波日东响。
恻恻伤远别,眷此清江流。
悲风激长薄,浮云隐重洲。
去家邈千里,惘然增百忧。
弭棹适洪都,果谐心所求。
良友始邂逅,道言互赓酬。
感叹风波事,委曲舟车谋。
倾觞远饯送,毕景情未休。
嘉晤殊慰悦,旅泊何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