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名为《和乐天赠樊著作》。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他对于历史与道德的思考。
诗人在开篇便以“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表达了对友人樊著作才华的赞赏,同时也反映出了自己对文學创作的态度和追求。接着,“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则是说到那些被后世传颂的人物,他们都因为有着不朽的功绩而名声大噪。
诗中“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而“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则是自谦之词,显示出诗人谦逊的一面。
下文“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表明了诗人对历史文献的掌握和批判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于古代圣贤之道的研究和理解。
“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则是将自己的学识与古代圣王的治国理念相联系,显示出诗人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
“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以及自己虽未能完全达到他们的境界,但仍有所悟入。
接下来,“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则是说到孔子作为历史上的智者,其学说被后世广泛传颂,诗人自己也能理解并发表出来。
“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显示出诗人的谦逊态度和对古圣先贤的敬畏之心。
“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则是说到圣人留下的教诲,对于后世有着指导作用,而这种责任落在了圣贤身上。
“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表达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他们虽身处重要位置,但实质上并无大用。
“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则是说到即使是一般识字之人,也能对历史文化有所发挥和解读。
“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學创作的主张,即要根据内心的真实感受去写作,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眼光。
接下来,“贻之千万代,疑信相并传。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偏。”则是说到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多种解读和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偏好。
“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表达了对于过度的赞美或贬低都不以为然,认为最好的态度是持平常心。
“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则是说到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放下眼前的荣华,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努力。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所持有的学问和理念,有着想要发表出来的愿望。
“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则是说到真正的出众并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要体现出完整的道德和理想。
“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表达了对于“道”的追求,这种追求不应该是一种空洞的设定,而应当是切实可行的人生准则。
“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则是说到如果能够遵循这种完整的道德准则,就会得到内在的满足和幸福;反之,如果不能遵循就可能遭受困顿。
“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得失与宇宙万象的比较,认为让万物都能安宁要远比个人的得失重要。
“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则是说到能够解决困境而不显露自己的善举,不做表面功夫,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展现。
“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表达了对于古代圣贤之心的崇敬,认为这样的精神可以超越历史成为最伟大的典范。
“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则是说到除了最高境界的圣人外,还有一种修养自己却未能惠及百姓的情况出现。
“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表达了对于宇宙生命和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最后,“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则是说到像尧舜这样的圣王,他们的志向和作为是不可以被轻易地模仿或替代的。
“舍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结尾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尧舜之外的其他追求和评价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持谦逊态度,不愿意过多地表现个人意见。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的深厚学养、哲学思考和高尚情操,是一篇融合历史文化与个人理念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