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鼓喧喧殢土龙,纸钱零乱野祠中。
谁能向此分馀沥,润泽焦枯不计功。
瓦鼓喧喧殢土龙,纸钱零乱野祠中。
谁能向此分馀沥,润泽焦枯不计功。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耕社会中祭祀土地神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关怀。诗人沈与求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之余,通过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虔诚心情。
首句“瓦鼓喧喧殢土龙”,生动地描绘了祭祀现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瓦鼓是古代民间祭祀时常用的打击乐器,其声音洪亮,能激发人们的宗教情感。土龙则是古代农耕文化中象征土地神的图腾,人们通过祭祀土龙来表达对土地的敬畏之情。“殢”字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沉浸在祭祀活动中的状态,显示出仪式的庄重与虔诚。
接着,“纸钱零乱野祠中”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现场的氛围。纸钱是古人祭祀时常用的祭品之一,焚烧后化为灰烬,寓意着将人间的福气传递给神灵。零乱一词,既描绘了纸钱散落的情景,也暗示了祭祀活动的随意与朴素,体现了民间信仰的质朴与真诚。
后两句“谁能向此分馀沥,润泽焦枯不计功”,则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往往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希望通过共同的祈祷,为大地带来雨水,滋润干涸的土地,促进农作物生长。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祭祀习俗,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燕疆不过古北关,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时一迁。
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力耕分穫世为客,赋役稀少聊偷安。
汉奚单弱契丹横,目视汉使心凄然。
石瑭窃位不传子,遗患燕蓟逾百年。
仰头呼天问何罪,自恨远祖从禄山。
白鹿何年养,惊猜未肯驯。
轩除非本性,饮食强依人。
照影冰浮水,飞毛雪洒尘。
独游应已倦,忽见乍疑神。
野色明幽步,烟芜荐卧身。
异姿人共爱,清意尔谁亲。
日暖山苗熟,风微涧草春。
何缘解缰絷,奔放任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