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兰陵王·越调柳》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以柳为主题,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离别画卷。开篇“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柳树在烟雾中轻轻摇曳的景象,充满生机与诗意。
“隋堤上,曾见几番”回忆了往昔在隋堤上的情景,暗示了词人对过去的怀念。接下来,“拂水飘绵送行色”形象地写出柳絮随风飘散,仿佛在为行人送别,增添了离别的伤感。“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表达了词人远离故乡,漂泊他乡的孤独和疲惫。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进一步渲染离别之苦,暗示了时光流转,离别之频繁。“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描绘了词人在寻找旧日足迹时,借酒浇愁,伴着哀伤的音乐和离别宴会上的灯火,营造出浓厚的离别氛围。
下半部分,“梨花榆火催寒食”点明了寒食节的到来,而“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则写出词人担忧风速过快,船行缓慢,流露出对行程的忧虑。“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离别后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最后,“凄恻,恨堆积”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悲痛之情,随着景物的转换,“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词人的情感愈发深沉,仿佛连春天的美景也无法驱散心中的愁绪。结尾处,“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回忆起昔日的美好时光,如今却只能在梦中回味,泪水悄然滑落,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白发长,眉似雪,宗禅和尚何分别。
百尺高山足浮云,万丈海中有明月。
十地本因菩萨證,大乘俱是如来说。
有空相,无空相,深浅是非皆为妄。
一切诸法归何物,忽然觉悟波浪没。
安乐常在信心中,真空根本难缄默。
贪嗔戒定如幻梦,祖师凝流欢者众。
方便门,群生用,除他烦恼知识重。
诱引迷途如风止,慧眼观瞻恒沙水。
三昧八万四千智,清净法身依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