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长,眉似雪,宗禅和尚何分别。
百尺高山足浮云,万丈海中有明月。
十地本因菩萨證,大乘俱是如来说。
有空相,无空相,深浅是非皆为妄。
一切诸法归何物,忽然觉悟波浪没。
安乐常在信心中,真空根本难缄默。
贪嗔戒定如幻梦,祖师凝流欢者众。
方便门,群生用,除他烦恼知识重。
诱引迷途如风止,慧眼观瞻恒沙水。
三昧八万四千智,清净法身依道理。
白发长,眉似雪,宗禅和尚何分别。
百尺高山足浮云,万丈海中有明月。
十地本因菩萨證,大乘俱是如来说。
有空相,无空相,深浅是非皆为妄。
一切诸法归何物,忽然觉悟波浪没。
安乐常在信心中,真空根本难缄默。
贪嗔戒定如幻梦,祖师凝流欢者众。
方便门,群生用,除他烦恼知识重。
诱引迷途如风止,慧眼观瞻恒沙水。
三昧八万四千智,清净法身依道理。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炅的作品,名为《缘识》。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佛教题材的诗歌,其中蕴含了深厚的禅宗思想和哲理。
开篇“白发长,眉似雪”,描绘出一位老僧的形象,通过对容颜的刻画,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达观禅境的氛围。紧接着,“宗禅和尚何分别”则是对佛教禅宗的一种提问或思考,探讨的是如何区分或者理解不同禅宗之中的差异。
“百尺高山足浮云,万丈海中有明月”,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精神解放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十地本因菩萨證,大乘俱是如来说”,则是在讨论佛教中的菩萨修行和大乘佛教的教义。诗人通过这两句,展现了一种深入浅出的宗教智慧和对教理的领悟。
“有空相,无空相,深浅是非皆为妄”,这是对佛教中“空”的概念进行探讨,表达了对一切事物本质为空的认识,以及对世间真伪、深浅之辨的超越态度。
“一切诸法归何物,忽然觉悟波浪没”,则是在探寻万象皆归于何处的问题,并通过“波浪”这一意象,暗示了一种突然的悟道和对世间无常本质的领悟。
“安乐常在信心中,真空根本难缄默”,这两句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信仰的力量,以及对“真空”的体认和理解。
“贪嗔戒定如幻梦,祖师凝流欢者众”,则是在比喻佛教修行中的各种烦恼(如贪欲、嗔恨等)及禅定的境界,都像是幻梦一样不实。同时,也表达了对佛祖遗法的尊崇和传承。
“方便门,群生用,除他烦恼知识重”,这里提到了佛教中“方便”的概念,即各种适应不同众生的修行方法,以及通过这些方法减轻或消除众生的烦恼和无明。
最后,“诱引迷途如风止,慧眼观瞻恒沙水”,则是在比喻佛法的指引力量能够停止迷失者的误入,同时也表达了对智慧之眼所能洞察一切的赞叹。
“三昧八万四千智,清净法身依道理”,这两句则是对佛教禅定(三昧)和智慧(八万四千智)的高度评价,以及对清净法身这一概念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深邃哲理的理解与尊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佛教修行及哲理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禅意,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宗教信仰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山化千般障,田敷百级阶。
林杉森似戟,滩水叫如雷。
蔬笋常供膳,鸡鱼间有杯。
吾乡多食物,女慕白粳来。
鹅毛散乱三朝雪,乌帽沾濡六出花。
梅吐万枝香满室,桐听几曲兴乘槎。
蓬莱借问仙仇览,人世何妨醉释迦。
骚客平生挥字拙,萧郎为我走龙蛇。
江浙羁栖怕雪霜,早年听得晚年尝。
生涯败意多谙历,节序随缘少感伤。
鸭肉馄饨看土俗,糯丸麻汁阻家乡。
二千里外寻君话,今日那堪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