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别匡庐又七年,湖光山月待人圆。
栽松未了何生愿,插草遥看后日缘。
拄杖已传庾岭信,深山知有石头禅。
烟霞到老真成僻,为寄遐心峡涧边。
忆别匡庐又七年,湖光山月待人圆。
栽松未了何生愿,插草遥看后日缘。
拄杖已传庾岭信,深山知有石头禅。
烟霞到老真成僻,为寄遐心峡涧边。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函是所作的《送石鉴覞西堂领众栖贤》。诗中以送别友人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首句“忆别匡庐又七年”,回忆起与友人在庐山分别的情景,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七年的时间,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万千。接着“湖光山月待人圆”,描绘出一幅湖光山色、月色如洗的画面,期待着友人能够早日归来,团聚一堂,充满了温馨与期待。
“栽松未了何生愿,插草遥看后日缘”两句,通过描述栽种松树和插草的行为,隐喻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栽种松树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培育,插草则预示着对未来缘分的期待。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拄杖已传庾岭信,深山知有石头禅”两句,通过描述友人前往西堂领众栖贤的情景,暗示了友人将要面对的旅程和修行之路。拄杖代表着旅途的艰辛,庾岭信可能是指友人前往西堂的路线或指引,而深山中的石头禅,则寓意着友人将要在修行中领悟佛法的真谛。
最后,“烟霞到老真成僻,为寄遐心峡涧边”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烟霞到老,意味着友人将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寄遐心峡涧边,则寄托了诗人希望友人能在宁静的环境中,心灵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宁静。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陇水流何驶,征人去何长。
不念金闺月,冷似铁衣霜。
行人在何处,闻在陇西县。
陇坂高蔽天,长安人不见。
悲风似陇树,滴泪如陇水。
妾念千丝多,郎情但一纸。
郎未到陇山,恨坂不造天。
郎已渡陇水,恨坂不委地。
候潮门开啼早鸦,有虎忽入居人家。
母儿畏窜鸡犬伏,排篱突户谁能遮。
狞风动树初哮吼,惊起东营捉生手。
怒拔长戈试一舂,目光落地伥魂走。
南山藜藿深冥冥,白日横行谁敢撄。
何为离窟来城市,牙爪虽全不能恃。
君不见壮士遭急缚,失路穷时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