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高无敌,腾腾话入燕。
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
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
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
高士高无敌,腾腾话入燕。
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
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
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远离尘世,前往幽深之地的景象。"高士高无敌,腾腾话入燕"表达了这位僧人的高洁与超脱,以及他行踪所至之处宛如燕山之巅。"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则透露出他的心境难以为人所解,他所追求的并非世俗的禅定。
诗中接着描绘了僧人行走在荒凉古道上的画面:"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这里,“栗”可理解为树木参差的道路,而“蕃冢”则是指荒废的坟墓;“狼声隔远烟”则增添了一种边塞萧瑟、人迹罕至的氛围。
最后两句"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表达了僧人的旅途将会遇到许多道友,但他可能没有确定返程的时日。这里的“槃山”指的是遥远的佛教圣地,也是僧人向往之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僧人的出世情怀和超然物外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无常。
落絮风微,湿花露重,暗香飞上钗头。
正凉阴小步,眉月如钩。
叶底听残杜宇,芳魂冷、好梦都休。
销凝处,一春幽思,更甚三秋。还休。
凄凉此后,便送得春归,离恨仍留。
望连天烟草,懒倚危楼。
莫问海棠开谢,零红泪、似我盈眸。
空肠断,焉能并刀,剪尽新愁。
紫桐廊畔春如画,分明碧城十二。
刻玉蟠螭,泥金写凤,短短回文轻护。萦云宝炷。
恰界破方花,书成梵字。
古础苔衣,秋痕晕上几重翠。
谁教珠袖频拂,怕桐花宵坠,吹遍清露。
佛髻螺明,仙铢钿滑,宫样沉香小制。雪狸曾误。
只顗觑庭阴,玲珑穿去。冷压柔枝,夜凉花欲语。
飘渺琼楼迥。正清宵、迷离好梦,游仙一枕。
十二阑干波曲曲,红杏枝头香眠。
却仿佛、旧曾游境。只恐吟魂飞不起,仗天风。
吹上三山岭。明月坠、万松顶。玉池莲叶田田浸。
怕回头、茫茫尘海,几层云影。
小倚碧桃花下立,又拍洪崖笑问。
说此去、蓬莱远近。
同上瑶台深处望,看五铢、衣薄星华冷。
骑鹤背、碧天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