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妪妇子相催行,官遣捕蝗赤日里。
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
凿坑篝火齐声驱,腹饱翅短飞不起。
囊提籯负输入官,换官仓粟能得几。
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
翁妪妇子相催行,官遣捕蝗赤日里。
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
凿坑篝火齐声驱,腹饱翅短飞不起。
囊提籯负输入官,换官仓粟能得几。
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郑獬所写的《捕蝗》中农民在烈日下艰辛捕捉蝗虫的情景。诗中通过翁妪妇子齐心协力的画面,展现了当时百姓为了应对蝗灾的困苦生活。"官遣捕蝗赤日里"一句揭示了官府的命令和农民的无奈。"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形象地描绘了蝗虫数量之多,对庄稼破坏严重。
农民们采取了"凿坑篝火齐声驱"的方法,试图驱赶蝗虫,但"腹饱翅短飞不起"暗示了这种方法的成效有限。他们辛苦劳作,将捕获的蝗虫"囊提籯负输入官",希望能换取一些官仓粮食,但诗人指出这不过是杯水车薪,"换官仓粟能得几"。
最后两句"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揭示了蝗灾的恶性循环,即使暂时捕获,也无法根除,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灾害。"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古代中国农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