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捕蝗》
《捕蝗》全文
宋 / 郑獬   形式: 古风

翁妪妇子相催行,官遣捕蝗赤日里。

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

凿坑篝火齐声驱,腹饱翅短飞不起。

囊提籯负输入官,换官仓粟能得几。

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

(0)
翻译
老少妇孺相互催促前行,官府命令在烈日下捕捉蝗虫。
田里蝗虫密布,看不见绿色的田野,稻穗密集像排列的手指。
挖坑点火,众人齐声驱赶,蝗虫吃饱翅膀无力飞起。
用袋子提、篮子背,将蝗虫送到官府,能换多少官仓粮食呢?
即使捕获了一斗蝗虫,又会繁殖出上百斗的新蝗卵。
它们只会吃光田里的庄稼,直到饿死农民才罢休。
注释
翁妪:老人和老妇。
妇子:妇女和孩子。
官遣:官府派遣。
捕蝗:捕捉蝗虫。
赤日:烈日。
穗头栉栉:稻穗紧密排列。
排指:手指般密集。
凿坑:挖掘坑穴。
篝火:野外的火堆。
腹饱翅短:吃得饱翅膀无力。
飞不起:无法飞翔。
囊提籯负:用袋子和篮子装载。
官仓:官府仓库。
粟能得几:能换得多少粮食。
新蝗子:新的蝗虫卵。
食尽:吃光。
饿杀:饿死。
农夫:农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郑獬所写的《捕蝗》中农民在烈日下艰辛捕捉蝗虫的情景。诗中通过翁妪妇子齐心协力的画面,展现了当时百姓为了应对蝗灾的困苦生活。"官遣捕蝗赤日里"一句揭示了官府的命令和农民的无奈。"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形象地描绘了蝗虫数量之多,对庄稼破坏严重。

农民们采取了"凿坑篝火齐声驱"的方法,试图驱赶蝗虫,但"腹饱翅短飞不起"暗示了这种方法的成效有限。他们辛苦劳作,将捕获的蝗虫"囊提籯负输入官",希望能换取一些官仓粮食,但诗人指出这不过是杯水车薪,"换官仓粟能得几"。

最后两句"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揭示了蝗灾的恶性循环,即使暂时捕获,也无法根除,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灾害。"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古代中国农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苦难。

作者介绍

郑獬
朝代:宋   号:云谷   籍贯:虔化   生辰:1022——1072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猜你喜欢

舟中元旦

去岁兹辰侍未央,听鸡簪绂入班行。

钩陈甫辑诸侯瑞,便殿旋披讲幄章。

持节几旬违鹭侣,驱车何地不羊肠。

扁舟又喜春风好,回首莺花望帝乡。

(0)

潘明府调官盐幕三载复宰延平诗以送之

莺花春早满皇都,送别仙郎再剖符。

三载盐车怜服骥,一时霄汉望飞凫。

河阳旧种花仍好,延濑经行剑未孤。

莫道凤鹭兼枳棘,伫看徵诏起栖梧。

(0)

史来黄来虞计玄仲去非四文学招同顾上客莫文学游石湖·其一

日落长江紫雾消,篮舆还上碧岧峣。

烟霞旧僻终难改,山水相逢定不饶。

佐酒青蔬分佛供,烹茶活火借僧寮。

吴山好更穷幽赏,未遣邮情促画桡。

(0)

七夕与国开诸子夜坐分赋

凉风七夕觉秋多,牛女佳期竟若何。

灵媛共传先夕会,星桥曾待此宵过。

白云天外谁骑鹤,清月楼头客放歌。

不用更窥银汉影,溪流当户接明河。

(0)

潘澹明侍御见过江村于伍国开宅夜饮次早迹之已解缆去矣赋寄

久从门下识潘安,得及云霄接羽翰。

夜静星辰回笑语,晓来风雨失追欢。

三春花事幽居过,四海波涛宦计难。

无恙江村双桨在,可能重与采芳兰。

(0)

同马伯起及仁伯代骧两弟过梁明叔禅悦斋

森森萝径引纡回,三载寻盟许复来。

篮举每从花外转,笔床多在竹间开。

当尊客爱逃禅醉,挈弟人惭梦草才。

对此风光那可负,分题休畏暮钟催。

(0)
诗词分类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诗人
孔天胤 许兰 翁洮 秦嘉 华岩 范质 何澹 福康安 岑文本 管道升 义净 宋齐丘 刘将孙 廖融 尤棐 李林甫 陈澧 鲍桂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