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逢一古叟,开唇论紫朱。
方上而锐下,将无是鲁儒。
鲁国有微言,儒者窃其肤。
家家飨五城,谁辨鱼目珠。
道逢一古叟,开唇论紫朱。
方上而锐下,将无是鲁儒。
鲁国有微言,儒者窃其肤。
家家飨五城,谁辨鱼目珠。
这首诗名为《感兴(其三)》,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诗中以“道逢一古叟”开篇,描绘了一位年迈智者的形象,他开口谈论着“紫朱”,这里的“紫朱”可能象征着某种深奥的道理或知识。接着,“方上而锐下”的描述,既是对老人外貌特征的描绘,也暗含了对人生哲理的隐喻——人生的顶峰往往也是逐渐走向低谷的开始。
“将无是鲁儒”一句,似乎在质疑或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的学者,他们或许只是窃取了他人智慧的皮毛,而没有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这种批判意味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学术界浮夸虚伪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鲁国有微言,儒者窃其肤”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即使是在学术领域,也有许多看似高深的言论,但真正能深入理解并运用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不仅指出了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也触及了人性的弱点——对知识的盲目崇拜和浅尝辄止的态度。
最后,“家家飨五城,谁辨鱼目珠”以生动的比喻收尾,形象地说明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追求的往往是表面的荣耀和财富(五城),而忽视了辨别真伪的能力(鱼目珠)。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以及个体在追求物质与名誉时容易迷失自我,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感兴(其三)》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知识、道德和个人修养的重视。
独泛沧浪一钓舟,未偿寻壑与经邱。
霜清叵怯吴江冷,酒贱难从越女留。
游鹿台荒人既往,采香径远宿须投。
客游空羡齐云胜,辜负韦黄诗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