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祀潮州三山神题壁·其三》
《祀潮州三山神题壁·其三》全文
唐 / 陈元光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孤征东岭表,冒雨一登临。

再拜烟雾霁,群峰奎壁森。

独山峰耸阁,中谷水鸣琴。

明山卉木翳,遥林云雾深。

瞻庙开明贶,平辽断秽祲。

神颫号万籁,列宿献千禽。

树尾扬旌帛,山头旋革金。

葵阳烘固介,华露润华簪。

鼎立峥嵘势,钟闻杳霭阴。

绾荷据口勾,掬水洗怀襟。

瀑石流觞咏,丰碑驻马吟。

三山香火地,万古帝王钦。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中登临东岭,拜谒群峰的壮丽景象,再现了自然山川与古迹庙宇之间神秘而庄严的氛围。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展现了三山之神灵异而又尊贵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文化遗存的崇敬之情。

“孤征东岭表”开篇即设定了一种孤独探幽的意境,而“冒雨一登临”则显示出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态度。接着,“再拜烟雾霁,群峰奎壁森”中,诗人对山神的崇拜之情达到了顶点,那种在云雾缭绕中拜谒的场景,不仅凸显了自然之美,也映照出了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独山峰耸阁,中谷水鸣琴”一句,则通过对山峰与河流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又神秘的境界。紧接着,“明山卉木翳,遥林云雾深”更是加强了这种感觉,让人仿佛能够听到那清脆如琴的声音,也能感受到远处林间云雾中隐藏着某种不可触摸的奥秘。

诗中的“瞻庙开明贶,平辽断秽祲”一句,透露出对古代帝王的怀念与尊崇。而“神颫号万籁,列宿献千禽”则是对三山之神祭祀场景的描绘,通过对庙宇、钟鼓和星辰的描述,强化了诗中对于神灵的敬仰。

最后,“葵阳烘固介,华露润华簪”等句,则是在细腻地描摹自然之美与祭祀活动中的点滴生活。全诗通过对三山景色和庙宇祭祀的精心构筑,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历史沉淀和崇高情感的世界,让人仿佛能够亲临其境,体验其中的深远意蕴。

总而言之,此诗不仅是对自然山川的一种描绘,更是一次文化与信仰的交响,是一首融合了景色、历史和宗教情感的杰作。

作者介绍
陈元光

陈元光
朝代:唐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光州固始县人(今河南省固始县人)。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陈元光去世后,被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
猜你喜欢

题画梅三章·其二

平生画梅几千幅,换得青钱供酒肉。

画本流落半天下,谁能相梅如相马?

松气摇绿云如山,风雨打壁门不关。

嗒然有得复或画,要借胭脂染娇奼。

一时绚烂良自佳,生恐年深易消化。

和靖先生冠带行,那不逢人遭斥骂?

我画不足惜,惜此梅花枝,梅花有灵当怨咨。

空山十年饱冰雪,铁石为心太古姿,胡为强我来入时?

(0)

怀九老诗九章·其五吴江郭布衣凤

匿名不出松陵里,苦守灵芬哭兄死。

霜篝在屋梧桐低,琴角悲声续枯指。

白须红舄青竹筇,风格颇似东园翁。

高秋泱漭山川气,收拾深杯菊影中。

(0)

雨中坐大梅山馆得诗三章简卢漘·其三

出入甘于劳,在虫为蝜蝂。

埋头泥土中,苦计事生产。

佳人近逃名,弹琴傲嵇散。

锐心研古勤,冷面接人懒。

天末海上楼,空青落杯盏。

水云流英英,百龙互飞䎒。

沧洲不阻盟,惜尔羽毛短。

天镜无量光,委以寸管限。

素壁照素心,青山对青眼。

汃湃风扬涛,纤鸥狎之坦。

发我旧箧衣,积尘俟湔浣。

谁使夕翳横,玉河影中断。

广术不可轮,吾当叩虚窾。

(0)

自城湖放舟至蓉江宿周氏庄四章同张大阮二作·其四

霜瓦有乌栖,围香坐石猊。

诗成山月白,酒醒夜寒悽。

小隐商锄笠,危生话鼓鞞。

浮蓬如我辈,惭愧五湖蠡。

(0)

南辕杂诗一百八章·其二十三

穷行三十里,绝坂无人家。

荒犬语狺狺,饿乌啼哑哑。

昏月尚云头,飘雨已在沙。

沙雨向东捲,掠地西风斜。

风来吹客心,客心同杨花。

撩乱不可扑,结之还如麻。

(0)

沧浪屿

石璧围峭茜,上有绿云覆。

一泓贮天池,灵源淙乳窦。

旱涝不乾溢,神龙所护守。

讵惟托清浊,兼可寄枕漱。

圣藻在檐端,每来辄思旧。

(0)
诗词分类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诗人
陈韡 吴淑姬 郦炎 祝颢 朱厚熜 顾梦游 黄尊素 赵壹 李约 傅毅 王籍 夏侯湛 郝天挺 吴兰修 沈君攸 莫宣卿 张文姬 安维峻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