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十五,升堂直举。全主全宾,灯笼露柱。
不是佛,不是祖。剔起两茎眉,三更日卓午。
今朝十五,升堂直举。全主全宾,灯笼露柱。
不是佛,不是祖。剔起两茎眉,三更日卓午。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崇岳所作的偈颂,以日常景象和禅宗机锋相结合,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理解的禅意。"今朝十五,升堂直举"描绘了十五日的夜晚,可能象征着明心见性或修行的重要时刻。"全主全宾,灯笼露柱"运用比喻,灯笼代表智慧之光,露柱则可能暗示直指本心的清净状态。"不是佛,不是祖"强调个体自性,超越佛祖的外在标签,强调内在的觉醒。"剔起两茎眉,三更日卓午"通过描绘眉毛的动作和时间的奇特表述(三更时分如同正午),进一步揭示出禅修者内心的彻悟,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洞察真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禅意,引导读者体悟到禅修中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境界。
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
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
东西径千里,胜处颇屡访。
幽寻远无厌,高绝每先上。
前诗尚遗略,不录久恐忘。
忆从巫庙回,中路寒泉涨。
汲归真可爱,翠碧光满盎。
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
仰见天苍苍,石室开南向。
宣尼古庙宇,丛木作帏帐。
铁楯横半空,俯瞰不计丈。
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
石窦见天囷,瓦棺悲古葬。
新滩阻风雪,村落去携杖。
亦到龙马溪,茅屋沽村酿。
玉虚悔不至,实为舟人诳。
闻道石最奇,寤寐见怪状。
峡山富奇伟,得一知几丧。
苦恨不知名,历历但想像。
今朝脱重险,楚水渺平荡。
鱼多客庖足,风顺行意王。
追思偶成篇,聊助舟人唱。
《出峡》【宋·苏轼】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东西径千里,胜处颇屡访。幽寻远无厌,高绝每先上。前诗尚遗略,不录久恐忘。忆从巫庙回,中路寒泉涨。汲归真可爱,翠碧光满盎。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仰见天苍苍,石室开南向。宣尼古庙宇,丛木作帏帐。铁楯横半空,俯瞰不计丈。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石窦见天囷,瓦棺悲古葬。新滩阻风雪,村落去携杖。亦到龙马溪,茅屋沽村酿。玉虚悔不至,实为舟人诳。闻道石最奇,寤寐见怪状。峡山富奇伟,得一知几丧。苦恨不知名,历历但想像。今朝脱重险,楚水渺平荡。鱼多客庖足,风顺行意王。追思偶成篇,聊助舟人唱。
https://shici.929r.com/shici/fZtXSy.html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