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不钓台下鱼,几年空寄台边坐。
有时手把乾松枝,沿江乞得沙上火。
山僧不钓台下鱼,几年空寄台边坐。
有时手把乾松枝,沿江乞得沙上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僧在钓台兰若的生活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山僧不钓台下鱼”,点明了人物身份——一位山中的僧人,并强调他并不以钓鱼为业,而是静坐于旁。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佛教中对物质欲望的淡泊。
“几年空寄台边坐”一句,通过时间的流逝和“空”字,表达了山僧在此地长久静坐,却似乎并未真正参与其中,仿佛只是心灵的寄托。这种孤独而深沉的存在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
“有时手把乾松枝,沿江乞得沙上火”则展现了山僧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他偶尔会拿起干枯的松枝,在江边寻找火种。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了他在寻求内心的温暖与光明。通过这样的行为,山僧似乎在寻找一种内在的火焰,以此来照亮自己的心灵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僧人形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天鸡催日界窗横,蹑屐看花兴便成。
正尔飞霞舒綵佩,尽渠宿雨结珠缨。
飘零未带溪边笛,缥缈如临海上城。
身世长吟谁会得,华祠梅市总逃名。
未倒花前凿落金,登携那怕嫩寒侵。
归牛下陇争浮水,宿鸟随山不过林。
衰鬓预吹明日帽,放歌时带故园音。
菊烟桂露虽情物,须索高蟾管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