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郡东北关,距关卅三里。
有山号木冈,盘在乱云里。
山头薄云端,山脚围云底。
云归山面真,势直摩空起。
我从高处望,望中叹观止。
眼界放大千,一切皆俯视。
罗列凡几山,山山是孙子。
允矣少祖山,天生非偶尔。
读书要信书,得之于郡纪。
见说混沌初,乾坤凿渣滓。
为我问化工,此山何时始。
山灵浑无语,终古海天峙。
台郡东北关,距关卅三里。
有山号木冈,盘在乱云里。
山头薄云端,山脚围云底。
云归山面真,势直摩空起。
我从高处望,望中叹观止。
眼界放大千,一切皆俯视。
罗列凡几山,山山是孙子。
允矣少祖山,天生非偶尔。
读书要信书,得之于郡纪。
见说混沌初,乾坤凿渣滓。
为我问化工,此山何时始。
山灵浑无语,终古海天峙。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站在高处远眺木冈山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赞美之情。
首句“台郡东北关,距关卅三里”,点明了木冈山的位置,位于台郡东北方向,距离台郡约三十里之遥。接着,“有山号木冈,盘在乱云里”描绘了木冈山隐匿于云雾之中的神秘景象,展现出山峰与云海交融的壮观画面。
“山头薄云端,山脚围云底”进一步描绘了木冈山的形态,山头仿佛与云层相接,山脚则被云雾环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立体感。接下来,“云归山面真,势直摩空起”描述了云雾在山体表面聚集,山势直冲云霄,展现出一种雄伟而震撼的气势。
“我从高处望,望中叹观止”表达了作者站在高处远眺时的感慨,感叹眼前的景色令人惊叹不已。接下来,“眼界放大千,一切皆俯视”形容了作者视野开阔,能够将周围的一切尽收眼底,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罗列凡几山,山山是孙子”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众多山峰排列在眼前,每一座山都显得渺小,衬托出木冈山的巍峨。接下来,“允矣少祖山,天生非偶尔”赞美木冈山如同少祖山一般,其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结果。
“读书要信书,得之于郡纪”提醒人们读书时要相信书中的记载,了解地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接下来,“见说混沌初,乾坤凿渣滓”引用了《易经》中的概念,描述了天地初开之时,混沌未分的状态,引出对自然生成过程的思考。
“为我问化工,此山何时始”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者的疑问,询问木冈山是如何形成的。最后,“山灵浑无语,终古海天峙”以山灵无言回应,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静默,山峦始终屹立于海天之间,展现出自然界的坚韧与不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木冈山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宇宙生成和自然法则的哲学思考。
蛮水阻朝宗,兵符下渚宫。
前筹得上策,无战已成功。
汉使星飞入,夷心草偃同。
歌谣开竹栈,拜舞戢桑弓。
就日知冰释,投人念鸟穷。
网罗三面解,章奏九门通。
卉服联操袂,雕题尽鞠躬。
降幡秋练白,驿骑昼尘红。
火号休传警,机桥罢亘空。
登山不见虏,振旆自生风。
江远烟波静,军回气色雄。
伫看闻喜后,金石赐元戎。
红旗阅五兵,绛帐领诸生。
味道轻鼎食,退公犹笔耕。
青箱传学远,金匮纳书成。
一瞬见前事,九流当抗行。
编蒲曾苦思,垂竹愧无名。
今日承芳讯,谁言赠衮荣。
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
海北江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自从云散各东西,每日欢娱却惨凄。
离别苦多相见少,一生心事在书题。
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
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骆驼桥上蘋风急,鹦鹉杯中箬下春。
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向何人。
溪中士女出笆篱,溪上鸳鸯避画旗。
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前者匆匆襆被行,十年憔悴到京城。
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