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求佛兮莫求人,但自心里莫贪瞋。
贪瞋痴病前顿尽,便是如来的的亲。
内无垢兮外无尘,中间豁达无关津。
神无障碍居三界,恰是琉璃处日轮。
莫求佛兮莫求人,但自心里莫贪瞋。
贪瞋痴病前顿尽,便是如来的的亲。
内无垢兮外无尘,中间豁达无关津。
神无障碍居三界,恰是琉璃处日轮。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体现了佛教的禅理和修行思想。诗中“莫求佛兮莫求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于外在追求的心境,不依赖于他人的指导或认同,而是寻求内心的觉悟。“但自心里莫贪瞋”则强调了对内心清净的重要性,贪欲、瞋恚等情绪被视为障碍修行之物,需通过修习来克服。
“贪瞋痴病前顿尽,便是如来的的亲”一句中,“贪瞋痴”指的是佛教中的三毒,即贪欲、瞋恚、愚痴,这些被视为心灵疾病。通过修行将这些“病”彻底去除,就能达到如来(即佛陀)的境界,成为真正的亲证者。
接下来的“内无垢兮外无尘”描绘了心灵纯净无染的状态,没有内部的污秽,也不受外部尘世的干扰。“中间豁达无关津”则形容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境开阔而又不为任何事物所羁绊的自由状态。
最后,“神无障碍居三界,恰是琉璃处日轮”表明了在达到这种修为之后,即便身处世间之中(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但心灵依旧清净无阻,就如同琉璃般透明纯净,能照见真实的世界本质,犹如日轮般明亮。
整首诗偈通过对内心修为和超脱世间束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中“心性”与“解脱”的深刻理解。
屈指依稀十五年,鸾台秘阁位相悬。
分飞淮甸雁行断,重见江楼蟾影圆。
滞迹未偕朝北阙,高才方命入西川。
愿君通理须还早,拜庆慈亲几杖前。
一月道场斋戒满,今朝华幄管弦迎。
衔杯本自多狂态,事佛无妨有佞名。
酒力半酣愁已散,文锋未钝老犹争。
平阳不独容宾醉,听取喧呼吏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