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遇天童僧,遂至天童寺。
天风塔铃语,行行度岭次。
有松万株竹万竿,到眼先识天童山。
苍龙起立高秉笏,翠凤绕护飞鸣环。
寺前潭蛟睡不醒,千年忽改山门影。
古衲强被茀林装,设教谁能分象景。
高殿广庑为稻场,户牖处处开蜂房。
枯眉时遇骆驼坐,小几独焚知见香。
见佛良易见僧难,永嘉难参一宿禅。
诸天龙象不可致,邂逅胜地空流连。
沧流浩浩无归处,维提绝纽谁龙树。
未暇盛衰论佛门,早惊溃决摧天柱。
渊明黄唐喟世更,康乐湖海怜平生。
残年欲遇寒山语,一枕松风梦国清。
昨遇天童僧,遂至天童寺。
天风塔铃语,行行度岭次。
有松万株竹万竿,到眼先识天童山。
苍龙起立高秉笏,翠凤绕护飞鸣环。
寺前潭蛟睡不醒,千年忽改山门影。
古衲强被茀林装,设教谁能分象景。
高殿广庑为稻场,户牖处处开蜂房。
枯眉时遇骆驼坐,小几独焚知见香。
见佛良易见僧难,永嘉难参一宿禅。
诸天龙象不可致,邂逅胜地空流连。
沧流浩浩无归处,维提绝纽谁龙树。
未暇盛衰论佛门,早惊溃决摧天柱。
渊明黄唐喟世更,康乐湖海怜平生。
残年欲遇寒山语,一枕松风梦国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天童寺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苍龙”、“翠凤”、“古衲”、“蜂房”等,不仅描绘了天童寺的壮丽景色,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首句“昨遇天童僧,遂至天童寺”,开门见山,点明了行程的起因。接着,“天风塔铃语,行行度岭次”,通过风声、铃声和行进中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悠远宁静的氛围。随后,诗人详细描述了天童寺周围的自然景观,如“有松万株竹万竿”,以及“苍龙”、“翠凤”的形象,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和灵性。
“寺前潭蛟睡不醒,千年忽改山门影”,这两句描绘了寺庙前的潭水和山门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接下来,“古衲强被茀林装,设教谁能分象景”,通过僧人的衣着和周围环境的对比,表达了对佛教精神的追求与世俗世界的区别。
“高殿广庑为稻场,户牖处处开蜂房”,这两句将寺庙的建筑与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展现了寺庙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和谐共存的一面。最后,“枯眉时遇骆驼坐,小几独焚知见香”,通过僧人日常生活的细节,进一步强调了佛教修行的内在体验。
“见佛良易见僧难,永嘉难参一宿禅”,这两句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追求,指出虽然见到佛像相对容易,但真正理解和实践佛法的智慧却非易事。接下来,“诸天龙象不可致,邂逅胜地空流连”,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触及的感慨,以及对偶然相遇的美好瞬间的珍惜。
“沧流浩浩无归处,维提绝纽谁龙树”,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浩瀚与个人命运的渺小,引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最后,“未暇盛衰论佛门,早惊溃决摧天柱”,表达了对佛教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可能面临的挑战的警觉。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佛教文化的深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