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蹑罡风上翠微,鸾骖相遇待晨归。
金环委地无人拾,毛节随云到处飞。
兄弟尽通仙籍少,利名真觉畏途非。
朱门九锡应无分,尘海冥冥悟息机。
高蹑罡风上翠微,鸾骖相遇待晨归。
金环委地无人拾,毛节随云到处飞。
兄弟尽通仙籍少,利名真觉畏途非。
朱门九锡应无分,尘海冥冥悟息机。
这首明代黎民表的《游茅山(其三)》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诗人以高蹈于翠微之巅的轻盈姿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对道教仙境的向往。"鸾骖相遇待晨归"一句,运用神话中的鸾鸟驾驭,暗示了诗人期待在清晨回归自然或精神家园。
"金环委地无人拾,毛节随云到处飞"两句,通过描绘金银饰品和象征仙人法器的毛节随意飘落,暗示了超凡脱俗的氛围,以及世俗之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无知与错过。
"兄弟尽通仙籍少,利名真觉畏途非"表达了诗人对追求仙道的认同,认为世俗的功名利禄并非正途,而仙籍通达则显得更为珍贵。
最后,"朱门九锡应无分,尘海冥冥悟息机"揭示了诗人对权贵生活的疏离态度,他认为富贵荣华与内心宁静无缘,只有在尘世的纷扰中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放下欲望,达到内心的平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道教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仙道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