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通玄洞》
《通玄洞》全文
宋 / 曹叔远   形式: 七言律诗

遨游倦听水声潺,却爱灵岩引憩间。

树拥倒晖穿嶂曲,风牵斜雨洒藤弯。

半袈裟里须弥现,隙滹阿中法界宽。

为纳千僧浑不见,欲于此地扣禅关。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tōngxuándòng
sòng / cáoshūyuǎn

áoyóujuàntīngshuǐshēngchánquèàilíngyǐnjiān

shùyōngdǎohuī穿chuānzhàngfēngqiānxiéténgwān

bànjiāshāguǒxiànāzhōngjièkuān

wèiqiānsēnghúnjiànkòuchánguān

翻译
厌倦了游历,喜欢在灵岩山间休息。
树木环绕,夕阳穿过山峦曲折,风吹着斜雨打在藤蔓上弯曲。
在半掩的佛衣下,巨大的须弥山显现,缝隙中佛法广大无边。
容纳了上千僧人却看不见,我想要在此地敲响禅修之门。
注释
遨游:漫游、游历。
倦:疲劳。
潺:流水声。
灵岩:一座山的名字。
引憩:引导休息。
树拥:树木围绕。
倒晖:落日余晖。
嶂曲:山势曲折。
风牵:风吹动。
斜雨:倾斜的雨水。
藤弯:藤蔓弯曲。
半袈裟:半遮的佛袍。
须弥现:须弥山显现(佛教中的象征)。
隙滹:缝隙。
阿:佛教用语,表示空间。
法界:佛法世界。
千僧:上千名僧人。
浑不见:完全看不见。
扣禅关:敲击禅门(寻求领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叔远的《通玄洞》,描绘了作者在游历中对灵岩寺通玄洞的独特感受。首句“遨游倦听水声潺”,表达了诗人旅途劳顿后对宁静环境的向往。接着,“却爱灵岩引憩间”点出他选择在灵岩山休息,对这里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树拥倒晖穿嶂曲,风牵斜雨洒藤弯”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夕阳穿过山峦,风雨轻拂藤蔓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氛围。诗人运用“拥”、“穿”、“牵”、“洒”等动词,赋予静态景致以动态感。

“半袈裟里须弥现,隙滹阿中法界宽”一句,将视线转向洞内的佛像和空间,比喻佛法广大无边,仿佛在狭窄的洞穴中也能感受到宇宙的宏大。最后,“为纳千僧浑不见,欲于此地扣禅关”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虔诚与对禅修的渴望,即使容纳千僧也难以察觉其存在,他希望能在此地深入禅修,寻求内心的领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通玄洞的自然景观和禅意氛围,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作者介绍
曹叔远

曹叔远
朝代:宋

曹叔远(1159—1234)宋代官员。字器远,初名叔遐,南宋浙江瑞安曹村(原许峰)人。绍熙元年进士,历官国子学录、涪州通判、工部郎、袁州知府、太常少卿、礼部尚书、徽猷阁待制。曹叔远是宋代方志学的重要人物,曾撰《永嘉谱》二十四卷,又主持编纂《江阳谱》(今泸州)八册、《李渠志》等书,可惜后两者均未见原书,仅零星保存于其他文史资料中。
猜你喜欢

寄赠王崇芳

琥珀变松脂,神光照陆离。

昔曾窥至道,今复傲庞眉。

山隐梅村径,身疑洛社期。

自从云树别,忆我在河湄。

(0)

筑堤诗·其一

贳地开精舍,穿渠待竹林。

了无香火念,只有水云心。

锄起惊秋草,虫分隔路吟。

莫言吾自限,用意此中深。

(0)

梁孝廉画石教授寿康

上书裘尚黑,作宦帐先红。

道德传前辈,文章教巨工。

山寒官路阔,心静玉堂空。

老我相期意,依依在此中。

(0)

别李旸谷

谪宦南溟远,难为送别心。

鬓毛愁自短,乡思感何深。

剑怯龙泉号,声存太古音。

谁犹轻世态,握我泪沾襟。

(0)

入肇庆峡

西风斜入峡,反侧片帆收。

怒浪先侵石,低沙不泊舟。

云开雷划火,野旷雨迷牛。

独数空江眼,浮沉万点沤。

(0)

登秘魔崖

秘魔高不极,正接太行踪。

白日寒千树,阴崖护二龙。

水帘风雨聚,云窦鬼神封。

一望知何世,秦关见几重。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陈允平 马祖常 袁凯 汤显祖 卢照邻 赵构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宋之问 曹操 王令 俞明震 沈宜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