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艾如张》
《艾如张》全文
明 / 张宁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歌]韵

艾而张罗,蒐以狩,宁干戈。安不忘危,厉不伤和。

三面尽解如雀何。

(0)
鉴赏

这首诗名为《艾如张》,是明代诗人张宁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深刻思考。

“艾而张罗,蒐以狩”,开篇以“艾”(一种植物)比作设置陷阱,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狡诈。通过“张罗”(张设罗网)和“蒐”(搜捕)的动作,隐喻了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激烈争夺与残酷杀戮。这里不仅展示了战争的直接暴力,也暗示了战争背后更为复杂的政治策略与利益博弈。

“宁干戈”,紧接着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反思与批判。在“干戈”(武器)的背景下,“宁”字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诗人对战争的否定态度。

“安不忘危,厉不伤和”,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一句“安不忘危”意味着在和平时期不能忘记潜在的危机,提醒人们保持警惕,为可能的冲突做好准备;后一句“厉不伤和”则强调即使在紧张局势下,也要努力维护和谐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这两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稳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和谐共处价值的坚持。

“三面尽解如雀何”,最后这一句以“雀”作为比喻对象,形象地描绘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理解和应对。这里的“三面”可以理解为三个方向或三个方面,寓意着在面对复杂局面时,需要全面考虑,灵活应变。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或国家政策时,应当具备的智慧与灵活性。

整体而言,《艾如张》一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危机与和谐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理想状态的不懈追求。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手法丰富多样,既富有文学美感,又蕴含深邃哲理,是明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介绍

张宁
朝代:明   号:方洲   籍贯:浙江海盐   生辰:1426—1496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猜你喜欢

赠庐岳僧

何日别东林,浮杯梦泽深。

云山随去住,水月即禅心。

钵润龙将见,衣残珠未沉。

行踪遍五岳,留偈待知音。

(0)

席上留别高伯宗四首分韵·其三

大江南去片帆轻,江上浮云日夜征。

回首帝乡春色远,万家杨柳为谁生。

(0)

寄赠方隐君六首·其三

日日骑云向武夷,芙蓉千尺插天池。

池边白鹿春无数,叱向高岩耕紫芝。

(0)

明月曲同峻伯助甫席上赋得深字

飞来明月挂千林,满地霜华吹客心。

故国鱼龙何处卧,白云愁杀楚江深。

(0)

哭梁公实十首·其一

当日梁鸿去,青山弄紫烟。

形容疑好在,消息是谁传。

鹘鸟岂来舍,龙蛇或值年。

仓皇不可问,陨涕五噫篇。

(0)

飨余庵竹石·其四

神禹斧凿旧,湘妃泪痕鲜。

天地亦有穷,万物终化迁。

但当遗形迹,留与作者传。

(0)
诗词分类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诗人
刘友 恒超 柳公绰 查元方 刘子羽 王通 陈经正 钱端礼 田顼 成克巩 沈焕 毕大节 幸元龙 邓玉宾 耶律洪基 王翱 金昌绪 尹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