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名愆鲁,两楹梦奠殷。
圣惟知有命,天岂丧斯文。
六尺存瓴甓,千秋郁柞枌。
垄前钦下拜,景仰寸心勤。
一老名愆鲁,两楹梦奠殷。
圣惟知有命,天岂丧斯文。
六尺存瓴甓,千秋郁柞枌。
垄前钦下拜,景仰寸心勤。
此诗描绘了对孔子陵园的虔诚拜谒与敬仰之情。首句“一老名愆鲁”,以“老”字点明孔子之名,以“鲁”字暗示其故里,简洁而富有深意。次句“两楹梦奠殷”,通过“楹”与“梦奠”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仿佛在梦中为殷商时期的先祖祭奠,暗含对孔子思想影响深远的感慨。
“圣惟知有命,天岂丧斯文”两句,表达了对孔子作为圣人的尊崇以及对其思想文化的珍视。孔子深知命运的安排,而上天也未曾让他的智慧和教诲消失于世。这种信念既是对孔子个人的赞美,也是对儒家文化传承不息的肯定。
“六尺存瓴甓,千秋郁柞枌”则进一步描绘了孔子陵园的景象。六尺之碑,千年古木,不仅象征着孔子精神的永恒存在,也寓意着后人对先贤的怀念与敬仰。这里的“瓴甓”和“柞枌”都是古代建筑中的常见材料,通过它们的存留,诗人寄托了对孔子及其文化的长久纪念。
最后,“垄前钦下拜,景仰寸心勤”直抒胸臆,表达了拜谒者对孔子的深深敬意和对儒家文化的景仰之情。在孔子墓前,他们恭敬地行礼,内心充满了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崇敬与学习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孔子及其文化的深刻敬仰,同时也传递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传承的重视。
江南山川若奔鹿,下照江流翠相瞩。
朝望长干暮石牌,山头年年春草绿。
我昔长爱江南游,当时少年今白头。
人生匆匆寄幻事,六朝得丧惟荒丘。
阳羡本自江南州,水边孤烟千古愁。
沙禽关关夜相呼,稻粱自足知何求。
我生已如不繫舟,投老为谁计沉浮。
腰间墨绶亦偶尔,此地欣与心相投。
行归三吴卜幽隐,不复更到枚回洲。
渔父丈人莫相笑,解带于此聊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