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阐羲日,齐桓问楚年。
束华之子远,乘屋小阳前。
捲得三重去,灌成五丈旋。
方殷茹汇拔,讵为有丝捐。
周易阐羲日,齐桓问楚年。
束华之子远,乘屋小阳前。
捲得三重去,灌成五丈旋。
方殷茹汇拔,讵为有丝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弘历所作的《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系列中的一首,主题为“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与独到见解。
首句“周易阐羲日”,借用《周易》中的“阐羲”(即伏羲)来象征创世之初的智慧与启示,暗示了诗的主题与哲学思考的深度。接下来的“齐桓问楚年”,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进一步深化了时间与历史的维度,暗示了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束华之子远,乘屋小阳前”两句,以“束华之子”比喻新生事物或希望,与“乘屋小阳”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新生事物的期待与对旧事物的反思。这里的“乘屋小阳”可能象征着新事物在微弱的环境中艰难成长,寓意深刻。
“捲得三重去,灌成五丈旋”描绘了自然生长的过程,通过“捲”与“灌”的动态描写,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这里“三重”与“五丈”可能是象征性的数字,强调了生长过程的复杂性和持续性。
“方殷茹汇拔,讵为有丝捐”则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与对困难的超越。其中,“茹汇拔”可能指植物从土壤中汲取养分并茁壮成长的过程,而“有丝捐”则可能暗喻了对困境的克服与不屈的精神。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敬畏与对人类精神力量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历史以及自然法则的深刻洞察,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类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的积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