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松有响,石激水如滩。
静入幽人耳,遥闻清夜弹。
引中思走马,意内想猗兰。
莫上高台坐,南音不惯寒。
风过松有响,石激水如滩。
静入幽人耳,遥闻清夜弹。
引中思走马,意内想猗兰。
莫上高台坐,南音不惯寒。
这首诗描绘了琴台的静谧与琴声的清雅,通过自然界的声响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意境。
首句“风过松有响”,以风吹松动引发的声音开篇,暗示了环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次句“石激水如滩”,进一步描绘水流在岩石间激荡的情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水声的清脆与力量。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声响,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不失宁静的画面。
接着,“静入幽人耳,遥闻清夜弹”两句,将自然界的声响与人的感知相连接,通过“幽人”的听觉体验,将外界的声响转化为内心的共鸣,仿佛在静夜中传来悠扬的琴声,既遥远又清晰,引人遐想。
“引中思走马,意内想猗兰”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感。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内心的思绪比作驰骋的骏马,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比作猗兰(一种象征高洁的兰花),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流动与追求。
最后,“莫上高台坐,南音不惯寒”两句,以劝诫的口吻结束,提醒人们不要在寒冷的夜晚独自登上高台,可能是因为南方的气候或情感上的原因,暗示了在特定环境下,独自面对孤独与寒冷可能会带来不适或困扰。这一结尾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深度,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琴台的静美与琴声的清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感悟。
载陟仙亭岩,尘寰渺如许。
旋复造其巅,追随有谁与。
力疲行且休,寒崖不知暑。
山花向人开,山禽学人语。
天风吹我衣,飘然若仙举。
悠悠岩山云,无心自来去。
此云同我心,坦然无钩距。
石径阻折盘,扶携唤童竖。
须臾历坦途,一望一延伫。
奇哉云外峰,未许誇天柱。
樵歌闻远林,窑烟羃孤屿。
而我鹓鹭俦,偶接烟霞侣。
行厨具盘餐,对酒迭宾主。
美景谐赏心,良晨适情绪。
何人吹铁笛,声在云深处。
勾引天籁鸣,嘈嘈杂宫羽。
睡起酲未醒,临风啜茗乳。
日夕山冥冥,归途识前所。
度岭下肩舆,徐行避深阻。
磨崖便题诗,不待催诗雨。
回首望白云,迢迢隔莲宇。
《和游仙亭岩韵》【明·谢士元】载陟仙亭岩,尘寰渺如许。旋复造其巅,追随有谁与。力疲行且休,寒崖不知暑。山花向人开,山禽学人语。天风吹我衣,飘然若仙举。悠悠岩山云,无心自来去。此云同我心,坦然无钩距。石径阻折盘,扶携唤童竖。须臾历坦途,一望一延伫。奇哉云外峰,未许誇天柱。樵歌闻远林,窑烟羃孤屿。而我鹓鹭俦,偶接烟霞侣。行厨具盘餐,对酒迭宾主。美景谐赏心,良晨适情绪。何人吹铁笛,声在云深处。勾引天籁鸣,嘈嘈杂宫羽。睡起酲未醒,临风啜茗乳。日夕山冥冥,归途识前所。度岭下肩舆,徐行避深阻。磨崖便题诗,不待催诗雨。回首望白云,迢迢隔莲宇。
https://shici.929r.com/shici/tdCJ5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