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禀秀德,气貌或同。而子俨然,温温其容。
两端发问,未答机锋。以礼节和,斯言可宗。
人禀秀德,气貌或同。而子俨然,温温其容。
两端发问,未答机锋。以礼节和,斯言可宗。
这首诗是北宋末年皇帝赵构所作,体现了他对兄弟关系的美好情感和礼制文化的重视。开篇“人禀秀德,气貌或同”表达了作者认为兄弟不仅外貌相似,而且内在的品德也应该是一致的,这里的人指的是兄弟二人,而禀秀德则是赞美之辞,意味着他们共同拥有高尚的品格。紧接着“而子俨然,温温其容”则具体描绘了弟弟(这里以“子”代称)的态度谦逊、面容和蔼,这种形象传达出一种兄友弟悌的温馨关系。
诗中间两句“两端发问,未答机锋”可能是在表述兄弟之间的对话交流,其中“两端”可理解为两人的观点或立场,“发问”则是提出了问题或疑惑,而“未答机锋”则说明这些问题还未得到直接的回答,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关系的和谐,因为接下来的“以礼节和,斯言可宗”表明了作者认为只要按照礼制来处理兄弟间的问题,这些话语就值得被尊崇和遵循。
整首诗通过对兄弟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家庭伦理和人际和谐,以及皇家成员对于礼制的重视。
落日下清江,怅望阁道晚。
人言玉笥更奇绝,漳口停舟路非远。
肩舆取径沿村落,心目先驰嫌足缓。
山昏欲就云储眠,疏林月色与风泉。
梦魂忽忽到真境,侵晓遁迹来洞天。
洞天非人世,予亦非世人。
当年曾此寄一迹,屈指忽复三千春。
岩头坐石剥落尽,手种松柏枯龙鳞。
三十六峰仅如旧,涧谷渐改溪流新。
空中仙乐风吹断,化为鼓角惊风尘。
风尘惨淡半天地,何当一扫还吾真?
从行诸生骇吾说,问我恐是兹山神。
君不见广成子,高卧崆峒长不死。
到今一万八千年,阳明真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