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司马温公挽词四首·其三》
《司马温公挽词四首·其三》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区区非为己,恳恳欲忘生。

力尽心终在,身亡势亦成。

遗民抛剑戟,故老半公卿。

魏丙生前友,俱传汉相名。

(0)
注释
区区:微不足道。
非为己:不是为了自己。
恳恳:真诚而深切。
忘生:忘记生死。
力尽:力气用尽。
心终在:内心依旧坚定。
身亡:身体死亡。
势亦成:形势也已确定。
遗民:流亡或残留的人民。
抛剑戟:放下武器。
故老:年老的人。
公卿:古代高级官员。
魏丙:历史人物。
生前友:生前的朋友。
俱传:都传说。
汉相名:汉朝丞相的名声。
翻译
并非为自己谋求私利,真诚地想要忘却生死。
尽管力量耗尽,但内心坚定,即使身死,形势也已形成。
遗留在世的民众放下武器,年长者中有很多担任过公卿之职。
魏丙生前的朋友,都曾流传着他们作为汉朝丞相的名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纪念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所作的挽词之一。诗人表达的是对司马光高尚品格的敬仰和对其去世的哀悼。"区区非为己,恳恳欲忘生",意思是司马光的品行并非只为个人私利,而是真诚地致力于忘却生死,体现出他的无私与淡泊。"力尽心终在,身亡势亦成",赞扬了司马光即使身体力竭,精神意志仍然坚韧不屈,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生死,成为一种势态。"遗民抛剑戟,故老半公卿",描述了司马光去世后,百姓放下武器,连年迈的官员也对他充满敬意,暗示他赢得了民众和高层的尊重。最后两句"魏丙生前友,俱传汉相名",以历史人物魏丙和汉代丞相的名声来比喻司马光的威望和德行,暗示他在世人眼中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道德风范。整首诗情感深沉,赞美了司马光的人格魅力和历史地位。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送仙知客总侍者

对面相看千里隔,手持史君招隐檄。

一条拄杖两人扶,面带东湖秋水碧。

口里只安三寸匙,平生懒病无药医。

菜羹白饭随处有,谁能辛苦贪住持。

向来春风满两手,如今零落能多少。

尽情包裹付二妙,散与青青湖上柳。

(0)

偈颂二十五首·其十三

京师出大黄,价直极相当。

未曾识道地,枉自费商量。

(0)

自赞·其二

即真非真,是相非相。龟毛拂子,兔角拄杖。

自歌自舞,独吹独唱。

认得师姑是女儿,志公不是闲和尚。

(0)

送闻兄持钵

闻声悟道鸟投笼,祇么无闻道未充。

和剑拂开悭吝穴,全身辊入是非丛。

脚头脚尾无虚弁,山北山南有路通。

一笑归来能事毕,真金百鍊见全功。

(0)

送道者干澜溪桥

万古澜溪上,无风浪拍空。

路穷桥断处,看子展神通。

(0)

雪泥一印诗余删存西江月.三浦一竿老人宅作,老人曾为县令,归隐高知县北郭

彭泽当年斗米,少陵此日渔翁。北山倾黛腻波中。

浓蘸一竿翠重。园果肥添雨雨,林花乱舞风风。

老仙不醉总颜红。手摘金团如瓮。

(0)
诗词分类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萧统 朱瞻基 黄清老 李齐贤 王微 王贞白 徐灿 仓央嘉措 尤袤 黄任 瞿佑 陈廷敬 钱镠 姚燧 高骈 谭用之 崔道融 王庭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