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为骨玉为棱,莫把他家此日寻。
多少从来悟心匠,尽将底事继威音。
黄金为骨玉为棱,莫把他家此日寻。
多少从来悟心匠,尽将底事继威音。
这首诗以“颂古六十二首”为系列,选取了其中的第二十九首,由宋代的释清远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与隐喻,旨在传达深刻的禅理与人生哲思。
“黄金为骨玉为棱”,开篇即以“黄金”和“玉”作为比喻,黄金坚硬而贵重,玉则温润而珍贵,两者共同构成了诗中的主体形象。这里不仅描绘了一种物质上的奢华与美好,更暗含着对内在品质的重视与追求。黄金与玉的结合,象征着内外兼修、形神并重的理想人格。
“莫把他家此日寻”,这一句则表达了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它告诫人们不要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事物或当下的生活,而应超越表面,去探寻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这里的“他家”可以理解为世俗的追求与束缚,提醒读者在追求物质与名利的同时,不应忘记心灵的成长与智慧的积累。
“多少从来悟心匠,尽将底事继威音”,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一句“悟心匠”指的是那些能够洞察内心世界、理解生命真谛的人。他们通过内心的探索与感悟,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后一句“尽将底事继威音”则可能是在强调,真正的智慧与觉悟应当被传承下去,如同威音山的教诲一样,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断前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妙的比喻与深邃的哲理,探讨了个人修养、生活态度以及知识传承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并将其智慧传递给后世。
春光犹嫩,又匆匆二月,正当二日。
铁马丁东惊晓梦,起坐不寒而慄。
声打窗纱,光浮帘幕,微雪生虚白。
披衣启户,春情如此萧瑟。
挥鞭走马官衙,槐厅清冷,更觉添颜色。
潇洒琼花风外舞,不见梅花消息。
薄薄银光,纤纤玉屑,难得圆成璧。
御河清浅,飕飗波面风急。
麦气含风,槐阴酿雨,园林乍暖还凉。
满径苔痕,分明绿映萝墙。燕泥蹴落芹香。
看穿帘入幕双双。藏阄送酒、添衣卜夜,人在深房。
游踪落拓,大似旗亭。风尘高李,词赋齐梁。
残阳带月,一钩初褪微黄。
花影茫茫,傍温柔、沉醉为乡。
总相忘、盲风噩浪,萍水沧桑。
模糊度过少年场,长物惟余书满床。
一病几乎收鬼录,千金偶尔得良方。
天教留眼看因果,我自无心入老庄。
解道黄昏情愈适,松篁高处遍斜阳。